研究人員的證據(jù)來自澳大利亞古老巖石中毫米尺度的微球粒。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球粒是小行星強烈撞擊地球后噴射到太空中的熔巖塵埃,它們冷卻后變硬又落到地表,最終在地球巖層中形成很薄但分布廣泛的微球粒層。
研究人員的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在38億至18億年前,約有70顆與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個頭相似或稍大的小行星撞擊過地球,其頻率遠高于此前估計;在此期間,月球遭受過4顆類似大小的小行星撞擊。
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美國西南研究所行星專家威廉·博特克介紹說:“微球粒層講述了地球遭受密集轟擊的歷史,而此前微球粒層的來源一直是個謎?!?/p>
相關研究報告25日發(fā)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分析也支持這樣一個理論: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形成于45億年前,但它們40億年前才在太陽系引力的影響下逐漸運動到現(xiàn)有軌道上,并在太陽系范圍內引發(fā)大規(guī)模彗星和小行星撞擊行星事件。
【美國宇航局稱地球曾遭小行星數(shù)次撞擊】相關文章:
★ 最新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應用于首次全國水利普查
★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年輕版地球 極有可能存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