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示意圖,顯示一顆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游蕩在廣袤的太空中,沒有繞轉的中央恒星。
據英國報道,在銀河系的廣袤空間中,散布著許多木星大小的天體。這些行星級別的天體并不像其他行星那樣圍繞一顆恒星運行,而是直接圍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fā)現,這樣的流浪行星可能還并非少數,它們的數量甚至可能相當于天空中恒星數量的兩倍。
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德布拉·費舍(DebraFischer)評價道:“如果這一結果被證實,它對行星形成理論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為了搜尋這些流浪者,天文學家們將望遠鏡指向圍繞銀河系核心的一片區(qū)域,稱為“銀河核球”。利用引力微透鏡效應,科學家們首次成功地找到10顆木星質量的流浪行星。隨后,科學家們根據探測效率,微透鏡事件發(fā)生概率,以及恒星和行星發(fā)生微透鏡事件的幾率對銀河系中這樣的流浪行星總數進行了估算。他們得到的最終結果是大約4000億顆。這一數字遠遠超過銀河系中主序星的數量,幾乎相當于銀河系中全部恒星數量的兩倍。我們的太陽也是一顆主序星。
數量出乎意料
這項研究的作者,日本大阪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TakahiroSumi說這樣的結果讓他吃了一驚。他說:“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早已預言了流浪行星存在的可能性,但是沒人知道它們究竟有多少。”
并且,根據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質量較小的行星更有可能會被從形成中的行星系中踢出,這也就意味著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更多更小質量的流浪行星。正如費舍所說:“它們可能遍布銀河系。”
Sumi和其他來自天體物理學為透鏡效應觀測小組(MOA)的專家,以及來自另一個小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科學家們通力合作,采用微引力透鏡效應觀測方法找到了這些隱匿的流浪天體。引力透鏡(GravitationalLensing)現象的出現基于愛因斯坦的理論,廣義相對論預言在重力場作用下,光線會發(fā)生彎曲。當一顆天體通過觀察者視線方向時,它會阻擋來自遙遠背景恒星的光,并且在其自身引力場作用下導致背景恒星的光被彎曲并聚焦放大。在這種情況下,背景恒星會突然變亮,隨后暗淡,并且其變化的模式和一般的恒星閃爍不同。從背景恒星變亮的持續(xù)時間,科學家們可以計算出前景上阻擋視線的那顆天體的質量大小。
格里高利·勞夫林(GregoryLaughlin)來自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他認為研究者們在排除這種亮度變化的其他可能解釋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不應該依據此次發(fā)現的“流浪木星”的數量來估算更小質量流浪行星的數量,因為那樣就等于默認這兩種行星的形成機制是相同的。他說:“我想這其中可能包含有另一種不同的形成機制,比方說更像一顆校質量恒星的形成過程。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
旅途中的生命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行星科學家大衛(wèi)·史蒂文森(DavidStevenson)正在考慮這種流浪行星的表面溫度和那些“正常”的,圍繞一顆中央恒星運行的行星相比存在何種差異。他說,如果現在木星被一腳踢出太陽系,它的表面溫度只會下降大約15度,盡管對于生命居住而言,木星仍然是個不適合的環(huán)境,但是這種下降幅度真的很小,讓人印象深刻。不過他同時表示,如果這樣被踢出去的行星質量真的非常巨大,它很可能會成功保留住它的衛(wèi)星,一起在太空中游蕩。這些衛(wèi)星或許有可能會成為生命生存的溫床。
史蒂文森還表示,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一旦被踢出行星系,它仍然有可能保住其地表的液態(tài)水。盡管恒星際空間非常寒冷,但是只要它擁有富含氫氣的大氣層就可以做到。因為富含氫氣的大氣層擁有強大的蓄熱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這顆行星的地表溫度可以達到大約300K(約合27攝氏度)。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完全可以存在液態(tài)水的海洋。
論文作者之一,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圣母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大衛(wèi)·伯內特(DavidBennett)同意這樣的觀點,即生命有可能生存于這些流浪的孤兒行星表面。他同時表示,他們下一步的工作目標是確認此次發(fā)現的流浪行星確實沒有繞行的母恒星,以及進一步分析觀測數據,來尋找更小質量的孤兒行星,即那些僅有土星或海王星質量的流浪行星天體。
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美國宇航局的廣角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的升空,人們將有望首次找到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借助其空前的靈敏度,科學家們將能夠分辨出由于地球大小的小質量前景天體引發(fā)的微弱引力透鏡效應。
對此,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斯科特·高第(ScottGaudi)說:“尋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這想法聽上去真是非常有趣。”
【銀河系流浪行星或達4000億顆:比恒星多兩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