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學中發(fā)揮學生能動作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應變能力是當前地理教師面臨的迫切任務。產生于心理科學、教育科學基礎上的“問題教學”理論為解決這一教學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
近年來,問題情景的設置被廣泛地用于地理課堂教學,甚至被作為評價地理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設置地理問題情景和一般的提問有著原則性的區(qū)別,也不等同于設計地理習題。地理問題情景是指學生與所設置之地理問題思維上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類型,它的特點首先是當學生解決要求發(fā)現(xiàn)(揭示或掌握)新的、學生前所未知的地理知識或地理技能的地理問題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地理問題情景設置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景。這種以矛盾的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景的產生和解決,將成為教學過程與學生發(fā)展的動力。
一、借助直觀方法,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1.通過地理教具演示,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例如:地圖是地理學習的最常用工具,但地圖是地表景象的真實反映嗎?學生可能會說:那當然。教師為了說明平面地圖會產生變形這一地理事實,可先出示兩幅采用不同制圖方法(一為等角投影、另一為等積投影)繪制的世界地圖,然后讓學生比較兩幅圖上格陵蘭島的形狀和面積有何不同?學生會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矛盾事實促使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索:格陵蘭島的形狀和面積如何才能在地圖上得到較真實的反映?這時教師再要求學生觀察地球儀上的格陵蘭島,學生不難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平面地圖上的地理事物產生了形狀上或面積上的變形。而這一新知識完全是學生通過所設置之問題情景自我獲得的。
2.通過地理實驗演示,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例如:我們進一步探討平面地圖為什么會產生變形時。教師可以把一廢舊的地球儀的表皮按經線方向一塊塊剝下,讓學生試著將其拼成一幅完整的平面地圖,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時,學生的日常經驗與實驗結果發(fā)生了矛盾沖突。而且這一實驗還使學生隱晦的感覺到平面地圖之所以產生變形是因為球面具有不可展性。那我們所常見的平面地圖為什么又都是完整的呢?這又引起了學生對新的未知知識的探索。
二、利用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1.通過當代偉人、專家學者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觀點的矛盾沖突,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有些地理問題,學生能普遍投入思考而個人智力又難以勝任,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料和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培養(yǎng)其辯證思維能力。
例如:三峽工程是我國的跨世紀重大工程,它最早由孫中山先生在本世紀初提出,通過各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在世紀末才開始建設。但三峽工程的建設會不會如一些學者所言是一場巨大的生態(tài)災難,能否取得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的統(tǒng)一的爭論卻一直未停。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專家學者的各種不同觀點,并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學知識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對比,從中找出共同點、不同點,乃至矛盾之處,最終獨立作出自己的結論。在這一資料的綜合、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同時,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了比較、對照等邏輯方式,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2.利用學生對某一問題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矛盾沖突,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這種方法對激化學生的思維活動最有效,而且能提高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課本在論述全球變暖將會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社會經濟發(fā)生重大影響時,列舉了不少不利影響,并認為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是人類活動使大氣嚴重污染的結果,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之一。在學習這一內容時,有些學生會想:氣候變暖是一件壞事嗎?這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意見,學生也能進行一些合理的想象:如南極大陸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長;海面蒸發(fā)加強,水循環(huán)更加活躍等。
三、利用某些地理現(xiàn)象的特殊性,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地理規(guī)律,而是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特殊性??梢岳眠@一特殊與一般的矛盾,設置地理問題情景。這樣,通過問題的解決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得有關現(xiàn)象實質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
例如:地球上氣溫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是“在南北半球上,無論7月或1月,氣溫都是從低緯向兩極遞減”。但是,為什么“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是北緯20°~30°大陸上的沙漠地區(qū)”?這是課文內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教師利用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透過事物的表象去探索、發(fā)現(xiàn)影響氣溫分布的幾個因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全面考慮、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抓住學生典型普遍錯誤,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例如:在進行方向判斷時,教師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認為“凡是經度為東經度的任何地點都是在經度為西經度的任何地點的東方”。教師可利用這個典型普遍錯誤為依據(jù)設置一問題:位于40°N、120°E附近的北京在40°N、120°W附近的舊金山的什么方向?多數(shù)學生認為北京在舊金山的東方。教師再讓學生根據(jù)世界政區(qū)圖進行判斷。從圖上不難判斷出北京應該是在舊金山的西方。這時,矛盾產生了。這一矛盾使學生產生了困惑,從而激發(fā)了其探索真知的欲望。
五、聯(lián)系生產實踐、生活實際,設置地理問題情景
許多地理知識都和國家經濟建設、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完全可以從現(xiàn)實中提出一個課題,作為一種問題情景。學生也只有把知識應用于實踐,才能從中體驗到地理知識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城市環(huán)境污染問題時,可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設置問題情景。如結合廣州實際,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廣州為什么要大力發(fā)展地鐵、電車交通,推廣汽車使用液化氣和無鉛汽油?‚廣州市區(qū)為什么要禁鳴喇叭,管制工地施工時間?ƒ廣州為什么要告別街頭垃圾桶?„為什么珠江水這么臟?通過以上幾問,學生很容易認識到城市環(huán)境狀況的嚴峻性。然后教師進一步設問:如果你是環(huán)保局長或廣州市長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這樣的設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地理問題情景設置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相關文章:
★ 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的現(xiàn)狀和開發(fā)原則
★ 地球儀的六大功用
★ 地理課的繪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