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理教學
氣溫和降水中南北氣溫差異的原因,可以說是本書的重點,更是本書的難點,特別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主要靠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不發(fā)達,理解南北氣溫南北差異產生的原因,對學生可以說是“難于上青天”。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把它視為“洪水猛獸”,避而棄之。因為太陽光直射冷空氣的影響,對學生來說,都是虛無縹緲的事情,再講也沒有用,但這次又一次接觸它,是不是又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把結果告訴學生呢?不,新課改觀點格格不入,新教材重視過程,而不重視結果。于是,我基于這一角度出發(fā),苦苦思索,是否貼近學生生活實例來解釋這一地理現(xiàn)象。
太陽光的影響。我用手電筒代表太陽光,照射地球儀。在冬季時,太陽光直射到南半球,我把手電筒直射到地球儀的南部,地球儀的南部光線要強烈得多,而北部的太陽光線自然要暗淡得多,甚至到北極上空幾乎看不到光線。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冬季我國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多,溫度高;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學生一目了然。而夏季太陽光直射到北半球時,我也在教學中通過演示:把手電筒光照射到北半球,我國的南方太陽光是直射,太陽光熱強,氣溫高。但北方太陽光雖然是斜射,它的熱照時間長,獲得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的少。因此學生自然會得出“夏季我國的南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差不多,氣溫相差不大?!钡慕Y論。
冬季風的影響。我用電吹風代替冬季風,用紙板代表山嶺的阻擋,紙板上下各點一枝蠟燭,當電吹風一吹,紙板上面的蠟燭自然熄滅,而紙板下面的蠟燭安然無恙。學生自然會得出“冬季風對北方的影響大,對南方的影響小”這一原因。
兩個實例雖然看似簡單,它卻把深奧的地理知識變得淺顯易懂,讓學生走進地理,讓地理貼近學生生活。
【讓地理貼近學生生活】相關文章:
★ 試論地理教育哲學
★ 地理學習方法
★ 地理課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