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地理,地圖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源泉。所以說,地圖與地理學是分不開的,它不是簡單的學習工具,而是構成地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地理教材文字內容最好的說明和補充,是對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事象的擴展顯示。地圖給人的特殊感受,在很多方面優(yōu)越于自然語言,在傳播空間信息方面,那可是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地圖。在地理教學中,沒有一節(jié)課能離開地圖教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課的核心內容。我認為地理課成功的關鍵在于地圖教學的恰到好處。
一、以圖導課,增強直觀印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知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地理教學我們也應遵循這一規(guī)律。例如,在講《中國的地形》一章時,導課時我就用地圖展示了氣勢磅礴的青藏高原(堪稱世界的屋脊),魚米之鄉(xiāng)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遼闊富饒的內蒙古大草原,號稱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遼東丘陵和地勢險峻的天山等。通過這幾幅實物地圖的展示,學生頭腦中留下了非常直觀的地形景象,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感嘆“我國地形這么復雜多樣”,另有一位學生則贊嘆到“江山如此多嬌”。我接著總結:“是的,我們的江山是非常秀美的,我國地形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國地形的概況?!边@樣既增加了學生對中國地形的直觀印象,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操,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以圖釋圖,轉變思維方式
思維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學校教育的一個中心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教材中有一些復雜而抽象的地圖,利用它解決實際問題時,大部分中學生感覺比較困難,如果我們的地理教師能及時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那么肯定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講授《時區(qū)和日界線圖》時,可讓學生做例題:莫斯科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精彩的中俄籃球比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鐘?大部分學生一看見有關時區(qū)的問題就發(fā)懵,要是能跨學科轉換,改變思維方式,把這種地圖化繁為簡,用數軸表示,0時區(qū)中心,東時區(qū)為正數在標有數軸方向的一端,西時區(qū)為負數在相反的一端,再明確兩個地點所屬時區(qū),然后轉化為相應的整數,這道實際應用題很快變成了整數內的簡單加減法。莫斯科在東三區(qū)的時間標3,北京在東八區(qū)的時間標8,數軸右邊的數減去左邊的數為時差(8-3=5),已知左邊求右邊加上時差,相反減時差(下午3點用24時記為15點15+5=20),這道題答案為晚上8點。又如,例題:家住廣州的一位同學,要給在紐約某研究所訪問的父親打電話,要電話到研究所辦公室的時間,選擇在廣州中午2點,這合適嗎?為什么?同樣如法炮制。這樣做情趣盎然,既攻固了所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繪圖小結,簡明扼要
填圖、繪圖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不少學生卻視為地理學習的一大難點。教師如果能在授新課后繪圖小結,把所學內容落實到地圖上,并指導學生填圖,繪制直觀、簡明的地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攻破難關,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如在總結《中國地形》一章時,我就繪制了一幅中國輪廓圖,在圖中適當的位置填上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脈等。這樣不僅起到了小節(jié)的作用,還為學生做了繪圖的表率,學生也跟著模仿,培養(yǎng)了學生的繪圖能力。地圖能獲取信息,也容納很多信息。地圖是信息的載體,把一節(jié)課的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就實現了知識由繁化簡的過程。
四、使用多媒體,方便地圖教學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CAI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地圖使用頻率高而且變化大,使用CAI地圖切換非常方便,只須鼠標輕輕一點,所需地圖就映入眼簾,課堂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比如《中國地形概況》一章,我用了17張地圖,就把中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脈展現得很清晰。倘若按傳統(tǒng)教學,光變換教學掛圖,就浪費半節(jié)課時間,更何況有的學校還沒有教學掛圖。CAI的另一優(yōu)點是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無聲為有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和“樂”指的就是興趣。學習活動是一項緊張、艱苦而枯燥的活動。因此,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教學中呈現的刺激物新穎、強烈、多變,能引起學生長時間的興趣和注意力。如在講臺灣省時,利用多媒體CAI進行動態(tài)模擬,使靜止圖成為動態(tài)圖,學生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了學生的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例如,在講火燒寮成為我國“雨極”的成因時,我先用動態(tài)箭頭顯示該地的冬季風不斷從東北海洋吹來,夏季風不斷從東南海洋吹來,加上有一股強大的暖流經過,這樣來讓學生推斷出這里空氣的水汽含量多,然后再顯示出該地區(qū)的地形圖、地形雨形成模式圖,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火燒寮會成為我國的“雨極”。又如,在講水力資源時先顯示出臺灣島地形圖、地勢圖,讓學生根據地形推斷出河流的流向,然后再用閃爍的形式顯示島內大小河流的分布,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河短、水急的特征。通過形象直觀的圖象,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總之,應用地圖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和課堂效率,這是地圖在教學中的最大優(yōu)勢。我認為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yǎng)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貫穿于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練習從多層次、多角度引導學生用圖來解決地理問題,促進其心理地圖的形成。經過長期的積累,學生頭腦中逐步樹立起地理事物直觀、立體的形象,“死”圖變“活”圖,識圖能力才能提高。地理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運用簡圖來說明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養(yǎng)成讀圖、析圖、繪圖、用圖的習慣。這對減輕學生負擔,夯實基礎,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地圖教學,學生能學到終身受用的地理知識及地圖知識。
【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 地理教學反思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