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教學反思
內容:本節(jié)課我們著重了解了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獨特環(huán)境特征影響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設施的分布特點。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形特點導致塔里木盆地的氣候以干旱為突出特點,進而使塔里木盆地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荒漠為主的自然景觀,這說明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同時人類是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環(huán)境特征也會影響到人類的活動,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導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綠洲和內流河沿岸,同時人類的某些過激行為也會破壞生態(tài),導致環(huán)境惡化。人類與環(huán)境應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我們主要學習了塔里木盆地的油氣資源,了解了西氣東輸的線路所經地區(qū),西氣東輸工程實施的重大意義。塔里木盆地作為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陣地,一定會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而不斷發(fā)展,塔里木盆地的明天會更美好,西部的未來會更燦爛。
在教學中我積極充當學生的“向導” ——把學生引向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向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主動學習中,學生都能樂學、善學。在教學中,對于塔里木盆地自然、人文特征這些基礎知識,我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這堂課的反饋,我認為自己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我采用了白板教學。如:對地圖的處理,自然景觀的描述等等,體現了知識的直觀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分析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及形成原因,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注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體現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節(jié)課幾乎是由學生活動串聯(lián)在一起,學生在讀圖、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反思:在這節(jié)課中,還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沒有把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識遷移到教學實際中。塔里木盆地離學生很遙遠,可是《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我們新疆好地方》等卻是廣為人知、廣泛傳唱的歌曲,這些都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我卻沒有進行挖掘。
2.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我控制過于嚴格,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如果能夠放手讓學生發(fā)表閱讀后的看法,會更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新疆簡介
★ 試論地理教育哲學
★ 地理教學反思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