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有码高清视频,日韩免费影视,欧美中文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视频一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資    源
  • 資    源
  • 文    章
  • 地    圖

當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網(wǎng) >地理學習 >練習題 >高三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單元綜合測試題(含答案)

高三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單元綜合測試題(含答案)
查字典地理網(wǎng) 來源|2016-04-04 發(fā)表|教學分類:地理試題

地理學習

練習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自然界和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科學。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單元綜合測試題,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加油,查字典地理網(wǎng)一直陪伴您。

1.(10分)(2010長沙5月)材料: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現(xiàn)了自1991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為緩解水位上漲壓力,政府啟用安徽省境內部分蓄洪區(qū)實行分洪,安全搬遷群眾4.6萬人,還啟用了懷洪新河分洪等措施。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說明形成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明蓄洪區(qū)分洪的作用及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懷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我國洪澇災害是多發(fā)災害之一,經常給我國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考查本知識點,有利于讓學生了解這一災害的形成原因、防御措施,為生產、生活服務。第(1)題,形成洪水災害的原因由兩個因素決定,即氣候和地形。而形成本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應主要從氣候方面考慮。第(2)題,減小洪澇災害,只要降低河流的水位就行,而蓄洪區(qū)分洪、水利樞紐工程、入海新河道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答案:(1)(淮河流域受副熱帶高壓北緣影響,導致主要雨帶轉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節(jié)或出現(xiàn)持續(xù)強降雨?;春痈芍Я魉黄毡樯蠞q。)多雨(梅雨)季節(jié),持續(xù)強降雨。 (2)蓄洪區(qū)分洪是為了削減淮河洪峰對下游的影響,(或減少下游人民生命財產所受損失)。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幾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懷洪新河:分洪、除澇、灌溉、航運等。

2.(10分)(2010遼寧大連)下圖為歷史上長江流域發(fā)生洪澇次數(shù)統(tǒng)計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甲是長江流域發(fā)生洪澇次數(shù)最多的區(qū)域,受災也相對嚴重。僅從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方面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前長江流域發(fā)生洪澇災害死亡人數(shù)多,財產損失少?,F(xiàn)今同樣的洪災,死亡人數(shù)少,財產損失卻巨大。請對比簡要分析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長江洪澇災害多發(fā),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有亂砍濫伐使植被破壞嚴重,加劇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圍湖造田,泥沙淤積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等造成洪澇災害多發(fā)。(2)不同發(fā)展階段,經濟特征和環(huán)境要素的變化,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

答案:(1)①亂砍濫伐使植被破壞嚴重,加劇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泥沙淤積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 (2)①以前經濟落后,對災害監(jiān)測、防御和抗災能力低;②現(xiàn)今,經濟發(fā)達,防災、抗災能力強,對災害監(jiān)測、預防能力提高,但社會財富積累多,受災后財產損失大。

3.(10分)(2009寧夏銀川)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據(jù)統(tǒng)計,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發(fā)生較大水災1 029次,旱災1 056次,旱災的發(fā)生頻率比水災有過之而無不及。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氣候的變化,全國農業(yè),特別是北方地區(qū)農業(yè)干旱缺水狀況更為嚴重。20世紀70年代全國農田受旱面積1 133萬公頃,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萬公頃,20年間翻了近一番,干旱缺水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損失比水災更為嚴重。

(1)分析我國水旱災害發(fā)生頻率較高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旱缺水已經成為我國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和糧食安全供給的主要制約因素。試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受旱面積大規(guī)模擴大的原因(至少寫出三點)及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至少寫出三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我國是世界災害多發(fā)的地區(qū),自然因素中與我國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有關。(2)水資源短缺,干旱威脅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采取的措施要從開源和節(jié)流兩方面來考慮。

答案:(1)東部地區(qū)季風氣候顯著,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都較大,夏季風的強弱、遲早都會造成水旱災害。 (2)降水量減少、人口增多、水資源消費量劇增、浪費水資源和水污染嚴重等(至少寫出三點)。南水北調(跨流域調水)、節(jié)約用水、防止水污染、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至少寫出三點)。

4.(10分)(2010陜西西安質檢)進入2010年以來,世界各地地震頻發(fā)。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海地當?shù)貢r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5時53分發(fā)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約10千米,震中離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最終可能超過10萬人。

當?shù)貢r間2010年2月27日凌晨3時34分,一場里氏8.8級強震撼動了智利中南部以及若干周邊國家,震源深度33千米。地震在智利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超過800人。

材料二:世界地震帶分布圖。

(1)分析海地和智利大地震的共同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地地震比智利地震震級小,但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大很多,試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第(2)題,烈度不僅與震級、震源深淺有關,還與震中距、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經濟發(fā)展水平有關。

答案:(1)兩地均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2)海地地震的震源深度淺;震中接近人口稠密地區(qū);海地經濟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海地長期內亂不斷、經濟不振,政府幾乎沒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國救援。

5.(10分)讀下列關于地震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0年以來世界上發(fā)生了一系列強烈地震,圖中顯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發(fā)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地震引發(fā)的海嘯甚至波及到日本,導致該國水產設施嚴重破壞,海水養(yǎng)殖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材料三:海地多年來政治經濟不穩(wěn)定,許多建筑物無法達到合格的抗震標準。而智利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濟較為繁榮,政府頒布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將不合規(guī)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四:

時間震級震源深度(km)首都距震中距離(km)傷亡情況

海地2010年

1月12日7.3級1016傷亡約55萬

智利2010年

2月27日8.8級60320死亡近千人

(1)讀圖判斷圖中地震發(fā)生地所屬的火山地震帶,填寫下來。

火山地震帶的名稱圖中所示地震發(fā)生地的數(shù)碼

(2)圖中地震發(fā)生地①、③、⑤所處位置分別是太平洋板塊與________板塊、________板塊、________板塊的交界處。從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這些地震體現(xiàn)的自然災害具有的主要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利地震震級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壞程度相對較小,聯(lián)系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分布于太平洋的邊緣,圖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帶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第(2)題,依據(jù)③、⑤分別位于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可判斷③位于太平洋與亞洲板塊交界處,⑤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注意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屬于印度洋板塊,則①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材料中顯示一系列地震的發(fā)生及其危害,結合地震災害的突發(fā)性特點,可分析回答自然災害的特點。第(3)題,地震損失大小與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關,材料三、四顯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更遠,且房屋抗震性能優(yōu)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帶來的損失較小。

答案:(1)

火山地震帶的名稱圖中所示地震發(fā)生地的數(shù)碼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⑥

(2)印度洋、亞歐、美洲;廣泛性、突發(fā)性、頻發(fā)性、群發(fā)性和破環(huán)性 (3)智利首都震中距遠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強于海地。

6.(10分)(2010無錫2月)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fā)的國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泥石流滑坡易發(fā)程度分區(qū)圖

材料二:2008年全國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逐月分布圖

(1)結合材料一,說明我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材料二,說明我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在時間分布上的特點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fā)生,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自然因素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破壞植被和不適當?shù)拈_挖坡角、堆積等人為作用有時也會起到重要甚至主導性作用。我國西部,特別是西南地區(qū),地形起伏大,構造活動強烈,巖土體物理風化嚴重,地質環(huán)境十分脆弱。在降雨、地震、人類活動等條件觸發(fā)下,極易發(fā)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答案:(1)從空間上來看,我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貴州、x藏地區(qū)和西北的陜西、甘肅、山西地區(qū),以及中南、東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區(qū)。其基本特點是:西部地區(qū)多于東部地區(qū),南部地區(qū)多于北部地區(qū),其中我國西南地區(qū)是滑坡分布最集中、發(fā)生頻率最高的地區(qū)。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山脈一線為界,該線以東泥石流分布零星(僅遼東南山地較密集);該線以西是泥石流發(fā)育最集中的地區(qū)。 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構造活動強烈,斷層發(fā)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切坡修路、采礦、削坡建房、水庫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對植被的破壞。 (2)從時間上看,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發(fā)生在4~9月份;這是因為局地暴雨、持續(xù)強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fā)因素。

7.(10分)(2010黑龍江哈爾濱)下圖為我國部分地區(qū)澇災分布圖和我國部分地區(qū)干旱總次數(shù)等值線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讀左圖說明我國澇災的分布規(guī)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圖中A地區(qū)為多澇區(qū),試從人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明右圖中B地區(qū)干旱引發(fā)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及其監(jiān)測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圖中C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但又是干旱頻發(fā)區(qū),試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根據(jù)左圖分析判斷澇災的分布規(guī)律,注意圖例的變化。第(2)題,A地區(qū)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從環(huán)境保護方面分析即可。第(3)題,B地區(qū)為我國的大興安嶺,干旱易引起森林大火,利用遙感衛(wèi)星等3S技術進行監(jiān)則。第(4)題,C地為我國西南地區(qū),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喀斯特地貌廣布、工農業(yè)用水量大等原因使該區(qū)也成為干旱頻發(fā)區(qū)。

答案:(1)由東向西減少,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qū)。 (2)人為原因:上游植被破壞,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圍湖造田,對河流流量調節(jié)能力下降;城鎮(zhèn)工程建設,占用濕地等。措施:恢復植被;退田還湖;建設水庫堤壩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利用土地等。 (3)森林大火(生物災害)。利用遙感衛(wèi)星等3S技術進行監(jiān)測。 (4)此地冬季降水少;為喀斯特地貌區(qū),下滲量大,地表水資源少;工農業(yè)生產需水量大;地勢起伏大,地表徑流速度快,留存少。

8.(10分)(2010福建普通高中質檢)圖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臺風降水量分布,圖乙示意福建省臺風降水年總量的變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據(jù)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福建省臺風降水量的時空分布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明福建沿海地區(qū)臺風災害嚴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依據(jù)甲圖可以看出,福建省臺風降水量自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依據(jù)圖乙可發(fā)現(xiàn)降水的年際變化大。第(2)題,對臺風災害的防御,可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自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jié),年際變化大。 (2)臺風頻繁登陸區(qū),狂風暴雨,易引發(fā)風暴潮、洪澇等;人口稠密,城鎮(zhèn)眾多,經濟發(fā)達,造成嚴重損失。防御措施:加強對臺風的監(jiān)測和預警;植樹造林;修建水利和護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災應急預案。

9.(10分)(2010山東外國語學校統(tǒng)考)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風暴潮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xiàn)象。由于劇烈的大氣擾動,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其受影響海區(qū)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xiàn)象。風暴潮根據(jù)風暴的性質,通常分為由臺風引起的臺風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甲、乙兩圖所示海區(qū)是風暴潮的多發(fā)區(qū)。

(1)說出①②兩海灣風暴潮的主要類型及多發(fā)季節(ji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7年3月3~5日,正值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前后,乙圖中的②海灣出現(xiàn)了38年以來的最強風暴潮,給沿海區(qū)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試分析這次風暴潮勢力特別強大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預防和減輕風暴潮造成的嚴重損失,你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臺風引起的風暴潮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臺風鼎盛時期,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由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常出現(xiàn)在春秋季節(jié),增水過程相對平緩。2007年渤海灣發(fā)生的風暴潮勢力特別強大的原因,一是南下冷空氣勢力較強,二是正值天文大潮。為預防和減輕風暴潮造成的損失,要加強防御。

答案:(1)①海灣風暴潮的類型為臺風風暴潮,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②海灣風暴潮的類型為溫帶風暴潮,多發(fā)生在春秋季節(jié)。 (2)南下的冷空氣勢力較強;元宵節(jié)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劇了風暴潮的強度。 (3)建立海洋環(huán)境災害監(jiān)測網(wǎng)絡,加強海洋災害的預警和預報;加固海堤、營造沿海防護林等。

10.(10分)(2009福建莆田模擬)分析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2009年春,我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生嚴重干旱,截至2月9日統(tǒng)計,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36億畝,有346萬人因干旱發(fā)生飲水困難。

材料二:中國各地降水季節(jié)分配表(占年總量的百分比)。

地區(qū)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華南地區(qū)1143397

華北平原9.873134.2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22451815

西北干旱區(qū)32291029

材料三:我國部分地區(qū)干旱災害分布區(qū)域圖。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A、B是我國的兩個干旱嚴重地區(qū),分別說明干旱形成的季節(jié)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減少我國干旱災害應該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根據(jù)夏季風對我國影響的時空特點和規(guī)律,可歸納出水資源分布的時空特點。第(2)題,A為黃淮海平原地區(qū),這里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fā)量大,易形成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江南丘陵地區(qū)因7、8月份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易形成伏旱。第(3)題,應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來減少干旱災害對我國的影響。

答案:(1)東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2)A地主要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氣溫回升快,造成蒸發(fā)量大,易形成春旱。B地主要為伏旱(7、8月份)。原因:該地在7、8月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氣溫高,易形成伏旱。 (3)措施: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和技術;防治水污染,加強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節(jié)約用水的觀念。

最后,希望小編整理的高三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單元綜合測試題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高三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單元綜合測試題(含答案)】相關文章:

2011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考點 綜合題的解題思維障礙分析

高考地理命題內容探析

高考地理各種題型的思維方法

高考地理簡單題的作答技巧

高考地理簡單題的步驟

高考地理熱點知識

高考地理考點 太陽直射點

高考地理聯(lián)系實際試題解答

高考地理復習的九個主干

高一地理中國的國土整治知識點

最新地理練習題
熱門地理練習題
精品推廣
隨機推薦地理練習題
學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