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知識就要檢測自己是否已經掌握,查字典地理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岳的形成同步練習,認真做哦!
一、單項選擇題
與平原相比,山岳相對高度大,地形崎嶇,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懕容^大。據(jù)此回答4~5題。
4.關于公路建設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B.道路應避開小居民點和小村莊
C.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緩坡
D.道路在緩坡上呈“之”字形彎曲
5.有關山岳對交通運輸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山岳地區(qū)的交通線以鐵路為主,公路次之
B.山岳地區(qū)的交通線以公路為主,鐵路次之
C.山岳地區(qū)修建交通運輸線路,地址宜遠離河谷地帶
D.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應以直線走向為主
二、綜合題
6.以下是中山區(qū)和平原地區(qū)修筑同級鐵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價的比較(20世紀80年代),回答下列問題。
(1)與平原地區(qū)相比,在山岳地區(qū)修筑交通運輸線路工程量__,成本__,難度也比較__。因此,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以____為主,其次是____。
(2)山岳地區(qū)交通運輸線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
7.讀地質剖面圖,對下列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地質構造類型有: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2)該地地殼受到了____方向力的作用,屬于____(拉張或擠壓)力。當時的地殼運動表現(xiàn)為______運動和______運動,起主導作用的是______運動。
(3)在地貌上,甲構造頂部巖層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褶皺構造上覆巖石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據(jù)此,可推斷這一地區(qū)的地殼運動情況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這里修建一條東西向地下隧道,應該選擇在__(填“甲”或“乙”)地,原因是__________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應選擇在__地;鉆探石油應選擇在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閱讀思考】
板塊構造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關于全球構造的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整個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破一些活動帶(如海嶺等)分割成許多單元,這些單元稱為板塊。如圖所示,全球巖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真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為若干小板塊,已劃出的小板塊有40多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wěn)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方則是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帶。這些板塊漂浮在“較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板塊相地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部張裂,形成了地域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塊張裂的地區(qū),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擠壓的地區(qū),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決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常常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到擠壓上拱,隆起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則形成巨大的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產生的。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guī)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殼板塊構造運動的結果。
思考:
1.喜馬拉雅山位于哪兩大板塊交界處?
2.紅海的面積為什么不斷擴大?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4.A 5.B
二、綜合題
6.(1)大 高 大 公路 鐵路
(2)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7.(1)背斜 向斜 斷層
(2)南北 擠壓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堆積先是地殼運動使巖層彎曲形成褶皺,地面隆起,接著受外力侵蝕,以后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抬升;接受外力沉積
(4)甲 背斜向上拱起,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地下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保持隧道干燥 乙 甲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你做對了嗎?想要了解更多山岳的形成同步練習請關注查字典地理網(wǎng)。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岳的形成同步練習】相關文章:
★ 七個氣壓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