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標準強調(diào):“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有用的地理”,遵循這一理念。
關(guān)鍵詞:新課程標準 地理教學 改革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
初中地理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強調(diào)地理事實的記憶和地理思維的嚴謹,缺乏生動活潑的地理情趣,也就是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悅、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一種驅(qū)動器,甚至對地理老師的好感也會成學習的驅(qū)動力。
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更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chuàng)作一個輕松、和諧、舒暢的師生關(guān)系,才能使師生共同處于無拘無束的“自由地呼吸”這種親切的地理教學氛圍中。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yīng)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地理老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精湛、詼諧、幽默的語言,可親可敬的教態(tài),機敏的教學機智,都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之一。
二、“互動教學”更應(yīng)在地理教學中得到體現(xiàn)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也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jīng)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yīng)該轉(zhuǎn)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于參與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往往需要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fā)布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shù)摹敖虒W民主”。又如在學習我國的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學生圍繞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①班上課時,有一位男同學一本正經(jīng)地提出,將黃河的‘幾’字形拉直,從甘肅蘭州到河南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觀摩課終,我也同樣聽到了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治理辦法。可見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課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xù)發(fā)言。在表揚有大膽設(shè)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zhuǎn):“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q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由此,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chǎn)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
三、“新情景”在地理新課引入時必少不可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教師非專業(yè)科任或兼任現(xiàn)象普遍,所以,新課引入方法,不外乎有兩種:一是“講”法:“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老師現(xiàn)在講……”,這樣就將師生互動的課堂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另一種是“翻”法。“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書的枯燥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yīng)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一字之差,也代表著實質(zhì)的進步。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應(yīng)經(jīng)常采用下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課引入方法:地理新聞引入法,師或生評述國內(nèi)地理新聞;地理趣聞引入法,師或生評述地理趣聞,如:世界之最;頭腦沖浪法,教師提出地理趣題激發(fā)學生討論;學生報告引入法,學生對學習專題提出個人或小組報告;一題多練法,教師針對學生作業(yè)錯誤編制開放性題目,激發(fā)學生舉一反三;目標激勵法,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和獎勵目標,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題;表揚批評引入法,對表現(xiàn)較好的個人或小組進行表揚,激勵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地理游戲引入法,利用課件或制作進行地理游戲或地理競賽。
四、“地圖化”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必然趨勢
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實踐能力”的主要路徑。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學科的基礎(chǔ)性特點,學習者無須死記地理知識,完全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有關(guān)知識。
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借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chǔ)。也是培養(yǎng)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涉及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tǒng)聯(lián)系框圖,統(tǒng)計圖表等,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一種手段,應(yīng)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教師應(yīng)讓學生從以往的題海中解放出來,把培養(yǎng)讀圖能力作為教學主要目標之一。
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體現(xiàn)。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地圖教學能力是指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制作地圖,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就很難成為一個好的地理老師,而目前,地理教師不愿、不會用地圖的情況實質(zhì)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弱的表現(xiàn),并且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死記硬背現(xiàn)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guān)。
五、“能力化”是地理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
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要與地理教學評價的改革結(jié)合起來,特別是要改革死記硬背的考試方法。近年來,中考政史學科采取開卷考試,受到了學校、教師、學生的歡迎,非畢業(yè)班的段期政史考試都這樣進行。有的地方,初中地理教學評價也由原來的閉卷改為開卷,開卷的范圍從地圖、課本改為只“開”地圖,不“開”書,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評價的內(nèi)容,重在讀圖、用圖的分析能力,學生很重視,教師教學積極性也高,所以我認為,地理學科也要像政史學科一樣“全開卷”,不但可以減少學生“作弊”現(xiàn)象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觀公平的環(huán)境,操作上也比“閉卷”方便的多。我認為這種考試方式可以考出學生真實的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師注意地圖教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平時多注意提高讀圖能力,這確實可以起到地理教學“減負增效”的作用。學生感到,這樣的考試,不需要“死記硬背”,可以獨立地發(fā)揮自己的地理水平。
地理學業(yè)評價試題的特點應(yīng)具備:
1.框架性,即公民必具備的知識,如:我國的地理位置,中國地理之最,世界地理之最等。
2.地圖性,即所有試題都可以通過讀圖完成,包括為數(shù)不少的地名填圖題。
3.開放性,如:暑假去桂林,東南亞,歐洲旅游的情境中應(yīng)有方向、距離、車速、氣溫等各種查算題。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拉近師生情感,促進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習慣的更新,改變學生怕地理、背地里的心理,同時也可以引導師生雙方明確地理學習方法和目標,強化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地理教學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增強了,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
當然,以初中地理學業(yè)評價的改革為“牛鼻子”,也有利于促進教與學的雙方“互動”面,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水平的大面積提高。
總之,以科學發(fā)展觀,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互動的地理教學與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識聯(lián)系,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的海闊天空。
【初中地理教學改革之我見】相關(guān)文章:
★ 年輪與地理
★ 中國地理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