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點評一】
雖然理科知識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十分重要,而且不少中學生對理、化、生等理科知識懷有濃厚的興趣,但我是不主張中學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涉及大量理科知識的——
理科知識不宜過多過難
看完這個案例,我的總體感覺是這節(jié)課部分內(nèi)容的難度太大了。
教師在這節(jié)課的開始部分介紹了氣團和鋒面的基本知識。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難度不大,是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nèi)容。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找出冷鋒和暖鋒示意圖的不同。這個內(nèi)容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圖像觀察能力,難度不算很大。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分析這兩幅示意圖的差異的成因,也就是鋒面結構成因。我查閱了一些近年出版的大學專業(yè)教材。起初,我希望能在具有自然地理學導論性質的教材中找到對鋒面結構成因的解釋,但沒有如愿。后來,我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現(xiàn)代天氣學原理》中找到了相關資料。這本教材提到,關于鋒面結構的認識大約開始于20世紀初,先后提出了不同鋒面結構模型。它還闡述了幾種鋒面結構模型的內(nèi)容。從這個案例展示出的學生的示意圖看,學生的說法與這本教材中的說法不同。對于學生的說法,案例中的教師說“有些想法甚至我也無法判斷說得是否正確”??磥?該教師也認識到了駕馭這一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
很多自然地理現(xiàn)象是很復雜的。要深入分析這些自然地理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需要運用大量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知識。很多地理研究人員需首先精通理、化、生中的一門,再借助于觀測或實驗,才能對一部分自然地理現(xiàn)象進行研究。
雖然理科知識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十分重要,而且不少中學生尤其是理科班的學生對理、化、生等理科知識懷有濃厚的興趣,但我是不主張中學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涉及大量理科知識的。我的理由如下:
大多數(shù)中學地理教師在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是地理科學類專業(yè),沒有專門修讀過大學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程,理科知識是相對薄弱的。如果這類教師在課堂上涉及大量理科知識,學生又試圖“打破砂鍋問到底”,要求深入探究的話,那么可以預見,地理教師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正因為這個原因,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不要求學生深入探尋某些自然地理現(xiàn)象的成因。
我認為,學生在學習完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后,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問題,哪怕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學生學以致用,不僅可以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而且體現(xiàn)學科存在的價值。難道這不是更吸引學生的教學方式嗎?
【理科知識不宜過多過難】相關文章:
★ 中國地理科普知識
★ 科普知識:頁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