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是以思考為內涵,以問題目標為定向的心理活動或心理過程。即運用先前習得的知識去探索新情 境問題答案的心理過程,或者說是在新情境下通過思考去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活動。“思考活動”和“探索過程” 就是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學習,不是指“學習些什么東西”,而是指“如何去學”。即學生個體在問題情境的刺激下,通 過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思考活動,去解決問題,從而學會思考,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思考的深度、廣度、邏 輯性、靈活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等思維品質。顯然,問題解決學習是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 問題解決學習應貫穿在整個地理教與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解決學習就是思維學習。地理教學中如何加強與指導呢?
一、歸納問題解決的類型 地理學習中的問題復雜多樣,教師可根據(jù)一定的原則指導學生歸納類型,從利 于學生按問題的性質、復雜程度,正確選擇與運用思維的方式、方法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按問題和答案本身的特點可分為:
①固定答案與未定答案的;
②論證答案與選擇答案的;
③答案一解和多 解的;
④有答案和無答案的。
按問題解決的性質可分為:
①解釋性的;
②演示性的;
③預測性的;
④實驗性的;
⑤發(fā)明創(chuàng)造性的。
按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可分為:
①輻合思維的;
②發(fā)散思維的。
發(fā)散思維與輻合思維比較 發(fā)散思維 輻合思維 限制條件少 限制條件多 探索范圍廣 探索范圍窄答案未知 答案已知 思考無固定方向 思考有固定方向 用于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 用于再生性問題解決
按思維的方法可分為:
①演繹思考法;
②歸納思考法。演繹法是根據(jù)原理去推知個別具體情況,如根據(jù)物 體水平運動偏向規(guī)律可推知北半球氣旋的氣流運動按逆時針方向運動;歸納法則是根據(jù)具體情況推出一般原理 ,如開普勒根據(jù)九大行星與太陽運動特征,歸納出“開普勒三定律”。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步入最佳的求知狀態(tài) 教師在問題解決學習指導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良好 的問題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tài)。
質疑是否能夠激思,關鍵在于教師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因此,我尤其注意了以下幾個原則:
①問題富有啟 發(fā)性和趣味性;
②問題的難度不宜太大,題目也不宜過長;
③出題意向明確,且有利于知識的聯(lián)系或遷移;
④ 問疑的方式可靈活多樣。
三、建立問題解決過程結構的模式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一些學生不會分析問題,常常使用試探法解題, 尤如盲人摸象,瞎碰亂撞,不僅徒勞無功,反而容易削弱自信心;還有一部分學生,則習慣用過濾法解題,仿 如用一串鑰匙,換個兒試開一把鎖,事倍功半。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經常選擇典型例題分析、示范。如下面 例題:某洋流位于東半球的大陸東側沿海海域,是呈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反氣旋型大洋環(huán)流的一部分,該洋流是 :A.日本暖流;B.秘魯寒流;C.東澳大利亞暖流;D.巴西暖流。
仔細尋找與分析,可發(fā)現(xiàn)該題題干中隱含有眾多的解題條件(題中帶點部分),一旦學生全部列出并綜合 ,就可形成正確決策與答案。其解題過程及步驟如下:首先,根據(jù)洋流位于“大陸東側”這一要素,可排除答 案B;其次,洋流屬于“東半球”,可進一步排除答案D;再次,洋流是“呈逆時針”方向流動,且是“反氣 旋型”大洋環(huán)流的一部分,從而推知該洋流位于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qū),又可排除答案A,至此,只剩下 答案C;最后,再用題目的要求逐一衡量答案C,證實它能符合題意要求,成為本題正確答案。為了能使學生 掌握分析方法,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應進一步指導學生建立問題解決過程結構模式: 地決 讀 明 分 選 形 建 檢 理過 確 析 擇 成 ?查 問程 → 已 → 要 → 方 → 決 → 答 → 驗 題模 題 知 求 法 策 案 證 解式
四、注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 地理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對立面,創(chuàng)造想象的條件,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 在教授初中地理“中國氣候成因”原理后,我出乎意料地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倘若青藏地區(qū)不是海拔4 000~5000m的高原,而是海拔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相近的平原,我國的氣候狀況又將是怎樣?這一問疑 ,學生自然進入到浮想聯(lián)翩的境界之中:
①由于高原屏障不復存在,西南季風可長驅直入北上,給青藏地區(qū)和 西北內陸帶來較為豐富的降水,形成季風氣候;
②雖然青藏地區(qū)海拔較低,但由于西部地區(qū)深居內陸,到達這 里的水汽少,氣候仍然以干旱為主要特征;
③由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加劇了冬季風南下的勢力和強度,氣候將變得更干冷。……一些假想合理,布局新奇的氣候狀況都設計出來了。這種另辟思維蹊徑的設疑 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課堂探討研究氣氛熱烈,師生教與學同步,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 發(fā)展和提高。
【運用“問題解決學習”理論加強地理學習指導】相關文章:
★ 中國-海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