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學地理從教材編寫、內容選擇到課程設計、教學方式,改革力度很大,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地理的興趣仍然不大,筆者曾作過調查,愿意高考選擇地理的學生還不到10%,在9門文化課中比例是最低的,這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癥結在哪里,如何解決?
首先很多學生認為地理難學,難在哪里?從目前使用的幾種版本的地理教材來看,盡管做到了圖文并茂、趣味性較強,但由于實行的是“由大到小”的框架體系,即從宇宙、太陽系到地球、人地關系,也就是先自然后人文。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宇宙和地球部分,包括地球自轉、公轉及其地理意義等知識,而這塊內容卻又是整個高中地理最難的部分,學生空間想象和感知能力又不強,所以很多學生感到地理難學。我想學習要由淺入深,先易后難,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此有必要調整現行教材的框架體系,試行“由小到大“的框架模式,即先人文后自然,有人擔心缺乏自然地理知識是無法學好人文地理的,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因為人文地理如工業(yè)、交通、旅游、城市規(guī)劃等和自然地理特別是宇宙、地球的知識聯系并不十分密切,相對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地理興趣,吸引更多學生學習地理。
其次,要大力宣傳地理學科的重要性。人口,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都是每個國家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包括常見的自然災害,如干旱,地震,臺風等等都與地理知識有關,發(fā)達國家如英國早已把地理作為中學生必修的三門主課之一。而在我國很多人都認為地理是“副科”,“小學科”,在我省高一地理課時數是文化課中最少的。在 “3+2“高考模式下,到了高二、高三除了少數選修地理的學生之外,大部分學生都放棄了地理學習。這除了和高考模式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和學校、家長的宣傳導向有關,如有的學校就片面認為地理錄取人數較少、就業(yè)門路狹窄,無形中就削弱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導致了中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健全。
第三,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地理課堂教學,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不動搖。大力提倡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讓多媒體走進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注意多收集最新的地理資料,,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接觸社會,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師生共同分析一些地理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趣味性、應用性很強。如講授4.5“氣象災害”一節(jié),教師可向學生出示今年第14,15號臺風在我國登陸的時間、影響范圍和實際危害的數字或圖片資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性,激發(fā)他們去研究自然災害的規(guī)律,樹立學好地理的信心。
同時,我們也要關注中學地理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以我縣某四星級高中為例,由于畢業(yè)班選擇地理的學生太少,出現了地理教師過剩,甚至沒課上的問題。地理教師課時補助往往不及語數外教師的一半,因為地理每節(jié)課的“含金量”遠低于語數外這些“主科”,這些都是需要岌待解決的問題。如果長期以往,地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教學效率也就難以提高,更談不上學生地理興趣的培養(yǎng)了。為此,學校的教學管理摸式、課時補助或津貼發(fā)放標準要實行相應的改革,從而調動地理教師的工作熱情,為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和水平服務。
當然,落實素質教育也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從日前在上海召開的第5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所長工作會議傳出信息,課業(yè)負擔過重將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報告指出,61%的小學生“喜歡學習”,而到了初中和高中,這一比例立刻銳減至18.8%和9.8%。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作業(yè)過多,學習興趣包括學習地理興趣從何而來?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開拓視野,發(fā)展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堅持改革,大膽探索,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使更多的學生關心,熱愛地理,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中學生。
【培養(yǎng)學生地理興趣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 我國地理界線
★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