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有码高清视频,日韩免费影视,欧美中文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视频一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資    源
  • 資    源
  • 文    章
  • 地    圖

當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網(wǎng) >地理學習 >學習資料 >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 張相文

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 張相文
查字典地理網(wǎng) 來源|2016-09-18 發(fā)表|教學分類:地理學家

地理學習

學習資料

張相文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1908年出版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著作《地文學》。1909年在天津發(fā)起成立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并當選為會長。次年創(chuàng)辦中國最早的地理刊物《地學雜志》。還著有《泗陽縣志》、《佛學地理學》、《南園叢稿》和《地質(zhì)學教科書》等。

張相文(18661933),字蔚西,號沌谷,江蘇省泗陽縣人。他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起,即從事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和著述工作,并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和第一種地理學術期刊《地學雜志》,推動中國地理學發(fā)展達二三十年之久,為20世紀中國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

(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張相文在南洋公學任教時,與思想進步的章太炎、蔡元培、鄒容等結為摯友,旋經(jīng)他們介紹,加入同盟會,積極從事民主革命運動;時常同他們到張園演講,鼓吹革命,并多次在章太炎辦的《蘇報》和蔡元培辦的《警鐘報》上,發(fā)表鼓吹革命的文章。不久,章太炎與鄒容因《蘇報》案被捕入獄,張相文曾多次到獄中探望,并與蔡元培四處奔走營救,章太炎乃得出獄,惜鄒容病死獄中。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初,張相文在天津任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校長,與同盟會其他會友秘密組織天津共和會,會址設在法租界生昌酒樓。他不但自己常于夜間到生昌酒樓與諸會友相聚,共商策劃灤州起義問題,并且令其女張星華(后改名張月NFDA1)秘密傳遞武器,散發(fā)傳單。旋到南京上書黃興元帥,請早日揮師北上,書中還表示他已在天津暗結團體(指組織天津共和會),待時而發(fā)。倘義師北上,他愿以北道人自效,執(zhí)策先驅。后惜灤州起義之舉因事機不密,慘遭失敗。

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通過選舉,建立國會,張相文被選為眾議院議員。誕生不久的國會,先被袁世凱下令解散;恢復不久,民國六年又在北洋軍政府派系斗爭中被解散。是年7月,孫中山到廣州,提出護法口號,主張維持民國元年制訂的臨時約法,反對解散國會。張相文隨即響應號召,秘密南下廣州,參加護法運動。

民國六年至九年(19171920年),張相文寫了10多萬字關于革命先烈事跡以及紀念革命先烈的文章,以示對革命先烈的懷念。他寫了被清政府殺害的徐錫麟、秋瑾等人的傳略以及民國初年被袁世凱殺害的宋教仁、陳其美等人的傳。寫傳記革命人物最多的,乃關于辛亥春革命群眾進攻廣州督署而犧牲的烈士事跡,如《黃花崗義烈記》、《黃花崗烈士傳》等,其中的林文、林覺民等福建十杰所記尤詳。因民國初年,張相文在北大任教時,還兼任國史編纂處工作,掌握這些烈士第一手資料,故所寫傳記,不但詳盡,而且真實可靠。為研究中國民主革命運動史的寶貴資料。

(二)張相文為人,正直無私,剛正不阿,畢生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陰謀稱帝,派籌安會骨干分子劉師培來拉攏他入會,允事成授予要職,張相文嚴詞拒絕。袁世凱惱羞成怒,派便衣偵探在他的住宅附近,晝夜監(jiān)視。他被迫化裝成老農(nóng)出走,繞道至豐臺,乘火車潛往上海,并寫了一首《詠史》詩罵袁。詩的首句竊國從來勝竊鉤,罵袁是個竊國大盜;詩的末句價重燕云十六州,罵袁比向遼自稱兒皇帝的石敬瑭更無恥。

民國五年(1916年),北京大學校長缺人,彼時段祺瑞任國務院總理,希望他的皖系軍閥政客徐樹錚為校長。張相文不畏段的勢力,極力反對,并力薦蔡元培為校長。結果張相文的意見獲準,段祺瑞對張相文懷恨在心。

民國十二年(1923年),曹錕用5000銀元一票為餌,賄賂國會議員選他為大總統(tǒng),張相文拒不接受。曹錕派便衣偵探監(jiān)視他的行動。張相文被迫再次潛往上海,以避其鋒。

1932年,吳稚暉到北京,順便去看望張相文,并轉達蔣介石欲請他任立法委員。他恨蔣介石不抵抗放棄東北,拒不接受。

(三)滿懷愛國熱忱的張相文,對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抱著同情、關懷和支持的態(tài)度。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京廣大青年學生,為抗議日、英等帝國主義限令我政府拆除大沽口炮臺,集會向北洋軍政府請愿。執(zhí)政的段祺瑞,竟污蔑學生為學匪,下令開槍,當場殺死青年學生40人,北京女師大學生劉和珍亦慘遭殺害。張相文對此非常氣憤,寫了一首表示抗議的學匪歌:寶刀一揮鮮血流,壯士手腕忠臣頭,淚告同胞四萬萬,東藩青年足殷鑒,國亡君作歸命侯,官家肉食猶無恙。歌詞慷慨激昂,痛斥段祺瑞的殘暴罪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秋,北京廣大青年學生,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組織南下示威團,去南京向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游行示威,要求出兵抗日,收復東北失地。我作為張相文同鄉(xiāng)族弟,當時正在北師大讀書,亦想?yún)⒓?,事先征求張相文的意見。張相文當即對我說:你當然去啊,國家被蔣介石弄成這個樣子,你們青年人再不出來喊喊叫叫,把沉睡的人民大眾喚醒喚醒,國家就完蛋啦!他短短數(shù)語,充分反映了這位白發(fā)老人把國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即遵囑參加南下示威。不料回到北京僅一個多月,國民黨中央黨部下令北師大,把北師大參加南下示威同學一批開除49人,我亦在被開除之列。后幸由張相文寫信給其老友蔡元培,托他從中斡旋,我的學籍方得恢復。

張相文的愛國思想,雖至晚年,亦不見衰。在他去世前二年,還大罵蔣介石把東三省送給日本;在他去世前一年還鼓勵我輩青年去南京要求抗日;甚至在他去世前一天昏迷中頭腦一度清醒時,他不是囑咐什么家事,而是要報紙看??梢娝P心國家大事的愛國思想,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張相文的一生,正處在中國舊的輿地學末期和近代地理學從萌芽狀態(tài)到初步形成的過渡時期。他是改革中國舊地學和推動地理學發(fā)展的先驅,北京大學林超教授曾說:20世紀初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萌芽時期,中國地學會的建立和它的活動,是這個時期的標志。正因為這樣,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前中國地理學會,特請柳詒征為張相文先生撰一別傳,郭秉和為他撰一英文紀念辭,刊于《地理學報》創(chuàng)刊號上,以示對這位地學大師的紀念。新中國建立后,1983年1月,亦即張相文逝世50周年之際,京、津七個地學單位約有100多位地理學界人士,齊集北京大學舉行會議,紀念張相文大師對中國地理學發(fā)展所作的貢獻。[1]2職業(yè)成就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zhàn)爭后,

張相文因痛惜清政府將寶島臺灣割給日本,開始關心地理。俟后他到蘇、常地區(qū)的家館任教,買到一些有地理新鮮內(nèi)容的書籍,其中有上海格致書院出版的《格致匯編》和徐家匯天主堂出版的《地理備說》等。從這些書中,他得到不少有關地理的新知識,因而對舊的輿地學感到厭倦。1899年,他到南洋公學任教,講授中國地理。從此以后,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從事地理的教學與研究。

(一)張相文到南洋公學任教的次年,即1900年,他將地理學講稿加以整理,編著了兩種地理課本:《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該國地理教科書》。此二書為中國地理課本之嚆矢。出版后多次印刷,銷行量達二百萬部以上,出乎出版部門和張相文本人意料之外。中國的地理知識,因而得到第一次大普及,由是海內(nèi)談地理者無不知之。

張相文在南洋公學任教時,聽該校英籍教師說,過去他閱讀的《格致匯編》和《地理備說》,譯文多誤,與原文有出入。他于是希望自己也能熟悉外文,以便直接從外文書刊中獲得更多新的地學知識,提高地學水平。他便先后從校中日籍教師栗林孝太郎和藤田豐八學習日文,與友人合譯日人著的《中國學術史綱》。后又據(jù)孟德斯鳩關于法學著作的日文版與友人合譯為《萬法精理》,對辛亥革命黨人的思想準備和民國元年制訂《臨時約法》,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張相文翻譯上述二書之后,進一步從日文書刊中搜集一些與地理學有關的新鮮知識,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編撰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地理著作。他于1908年,編著出中國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學》。

《地文學》是張相文的代表作,它的篇幅雖不多,但附有中西對照表15頁,彩色地圖10余幅,插圖80余幅;內(nèi)容分星界、陸界、氣界、水界和生物界五篇。除將土壤內(nèi)容附于陸界內(nèi)未單獨列一篇外,實際上此書已包括今人所編普通自然地理的全部內(nèi)容。在此書出版之前,外國一些地理學家編著的自然地理,均限于無機自然界,1894年美國著名自然地理學家戴維斯(WM?Davis)所著的《自然地理學》,其內(nèi)容還僅限于陸、水、氣三界。直至張相文的《地文學》出版一年后的1909年,西歐著名自然地理學家馬東南(EmmanveldeMartonne),方將生物地理列入自然地理學中。張相文認為自然地理學既然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宜將無機自然與有機自然聯(lián)系起來,方可加強此學科的科學性。林超教授對此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世界地學史上,可以說是一種可貴的創(chuàng)舉

張相文在編好《地文學》之后深有感觸地說,地文學者,地理學之精髓也,一語道破了自然地理在地理學中的重要性。他又說:言地理,必濟之以地文,其旨趣始深,乃不病于枯寂無味,且與他學科互相關聯(lián),如天文學、地質(zhì)學、動植物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莫不兼容并包,以為裨益人生之功此地文學所以為最重要之學科也。他這種見解,首闡于晚清,為改革中國舊地學向新地學方向發(fā)展,指出了一條重要途徑。正因為這樣,故此書出版之后,瞬即供不應求,5年內(nèi)即印行3版,讀者視此書為改革輿地學的指南。

清代末期,國內(nèi)曾見到少數(shù)幾種由傳教士口譯的地文學中譯本,但所舉事例,多詳于歐美、日本,于該國反略,而張相文所著之《地文學》,則搜羅國內(nèi)新聞雜志、名人游記以及他本人游蹤所至得于耳目所接者,撮其精要,舉為例證,悉以該國為宗。其為中國所無或調(diào)查未晰而與地文有切要關系者,乃兼及于他國。《地文學》所舉事例,立足于該國,顯然反映了張相文的愛國思想。

《地文學》的內(nèi)容,很重視實用,如防霜、避電、培植樹木、改良土壤等法;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編寫自然地理聯(lián)系實際應用,在歐美諸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注意到的,而張相文在清代末期即注意及此,這又是很難得的。

《地文學》問世后,關心地理的讀者李某寫信問張相文:自淮以北無桔,人之所知也,近聞山東物產(chǎn),桔居一焉,豈撰著之誤歟?抑山東果有桔歟?他回答說:桔之產(chǎn)地,必其溫度高,水分足,乃有之。故曰桔不逾淮,或曰桔逾淮則為枳。蓋肴淮以北,去熱帶已遠,其溫度水分,固不宜桔也。然顧亭林先生曾有顏神山中見桔詩??碱伾裆皆谏綎|博山萊蕪之間,是故山東固能產(chǎn)桔也。蓋山間局部之地,其溫度水分,或有與淮南相類者,則桔亦生之矣。他從溫度水分條件上,既承認淮北不宜產(chǎn)桔,又不排除山東省山間低谷地區(qū)產(chǎn)桔的可能性,從而闡明了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

(三)張相文不僅重視研究地理,而且對與地理關系密切的地質(zhì)學,亦頗重視。他認為中國地域面積雖廣大,但多山地、高原。如對其地質(zhì)情況不了解,則對這些地區(qū)面貌的變遷、資源的開發(fā),都是困難的。不久,他即以日本橫山又次郎的《地質(zhì)學》為底本,編著四冊《最新地質(zhì)學教科書》。其內(nèi)容對地質(zhì)時代的劃分、山岳的形成以及巖石的分類等,都詳加論述。有些名詞術語,與今人所提基本一致。如他將巖石分為三類:火成巖、水成巖、化形巖;與今人分巖石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基本一致。他對個別巖層的形成,亦分析較詳。

張相文的《最新地質(zhì)學教科書》問世之后,他的老友章太炎寫信問他:向聞清主泰山為長白山回脈之說,不知何意。張相文回答說:山岳之成,由于橫壓力之擠逼,成于同一時代者,其縱橫之地軸必平行,其傾斜之度數(shù)必同向,此自然之理也。東亞之地勢,北自白令海峽以南,南至長淮以北,其地軸率皆自東北而西南,如外興安嶺,如完達山,如太行山,其方向皆同,長白、泰山居此群山之中,其成立固屬同一時代,蓋與東海之陷落為同時事也。他這種見解,雖因他當時還缺乏關于這兩處地質(zhì)構造的具體知識,所說不盡完善,但從當年中國科學水平看來,他能看到中國東部山脈在構造上和時代上的共同特點,應該說是很可貴的。

20世紀初期,中國地質(zhì)學亦處在萌芽階段,留英歸國的章鴻釗在張相文創(chuàng)建的中國地學會任干事部長,與張相文相處甚善。俟后他在張相文的鼓勵下,于1922年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中國地質(zhì)學會,中國地質(zhì)學方廣泛開展。顯然張相文對萌芽狀態(tài)地質(zhì)學的發(fā)展,亦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地質(zhì)學家田光華教授說:中國地學會是中國地質(zhì)學會的前身。3地學考察張相文編寫了上述一些著作,雖有利于將中國舊地學改向新地學方向發(fā)展,但他仍不滿足,認為如能到國內(nèi)各處實地考察,把考察所得與新地學知識結合起來研究,則研究所得,不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地學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國計民生。俟后他的足跡,南到嶺南,北至塞外,就考察所得,寫了二三十篇專題論著,對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張相文是淮河流域人,曾多次到淮河中下游考察,對淮河中下游水系情況,了解較深。著有論導淮不宜全淮入江、導淮一夕談等文,對治理淮河提出不少建設性的建議。民國初年,曾有導淮入江之議,張相文反對全淮入江。他認為如全淮入江,大部淮水必將穿運河東堤諸涵洞入地勢低下的里下河,危害里下河魚米之鄉(xiāng),此其為害者一。全淮入江,水之所至,沙即隨之,則江陰以下的江心,必將增加大量淮河泥沙的淤積,易使沙洲連互,橫塞江心,則江流不暢,此其為害者二。將來黃河若復潰而南,即由淮河入江,則江河合一,其景象當復若河,此其為害者三。民國初年,亦有倡循淮河故道導淮入海之議。但淮河故道已被黃河淤高,河口外海水又淺,河水出海不暢,故他認為故道不可復,因而主張淮河之水,宜分注江海。入江之路,可自蔣壩而東,循高郵寶應諸湖,會運河,由瓜洲三江營入江。入海之路,可自成子河穿運河而北,會六塘河,由灌河口入海。他的意見,顯系僅從宣泄淮水一個角度考慮問題,似欠周。因水也是寶貴資源,應加利用。

(二)在清末民初期間,張相文曾到黃河中下游以及塞外高原山區(qū),實地考察,對各地區(qū)的自然現(xiàn)象及人文現(xiàn)象,觀察甚詳。游熱河時,在廣仁嶺見石色皆渾黑多孔,認為概由火山巖(漿)凝結而成者也。游山東時,曾登舟沿山東半島海岸觀察,見龍口左近海岸,類多斷崖,崖下間有平地,狹長如帶,有的地方甚至山足直伸入海,崖下殆無寸土。這樣,他不僅說明山東半島海岸的巖岸性質(zhì),而且說明這些海岸由沿海地層斷裂而成。他到濟南,見城區(qū)之北則鵲、華諸山,互相拱抱,岡嶺相連,由西而東,隱隱若長堤。城南則歷山高峙,環(huán)其三方;由是而悟濟南會垣,地形凹下,成一盆地,緣城諸泉,皆由南山下注,而為北方諸山岡所束,流路縮狹,地下水因之隨地而出。這樣,便將濟南諸泉形成的原因,闡明清楚。他游五臺山時,時見陰云四合,未有半日晴爽者,午后降雨尤多。他解釋說:蓋水蒸汽之為物也,其分量因較空氣為輕,空氣壓之,自必激而上升,遇低溫,必先聚而為云,若遇高山叢雜空氣靜穩(wěn)之地,即蟦漾彌漫,游離而為云海,迨達飽和度時,遇氣溫下降,則必落而為雨,此山地所以多雨之原因也。他這種見解,雖不盡善,但對山地多雨原因,基本上闡明了。

(三)張相文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到外地考察,對各處農(nóng)田水利情況,特別重視。見晉、魯以及口外高原等地,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民生貧困,非常痛惜,因而提出了一些防止水土流失的寶貴意見。

宣統(tǒng)年間,張相文到熱河一帶考察,在從北京到避暑山莊的一路上,見到有好多行宮,宮墻以內(nèi),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可是在廣大的熱河高原,每見四山皆童濯孤露,無樹木以芾蔽之,每逢六七月間,雨水暴注,則砂石泥沙俱下,向之所為良田者,悉被沖刷,隨流而去,以致其民貧困特甚。張相文將此景與帝王行宮內(nèi)樹木參天的情況對比一下,認為熱河廣大地區(qū)所以如此,乃由人之不能用地,非其地之果無用也。又如他在山東泰山地區(qū)考察時,看到好多地方,地皆旁頹四下,以是雨水暴注,乃沖刷而為澗壑;天晴雨過,又皆直瀉而無余。他認為水泉之利,固無窮也,山水聽任流去,豈不可惜。所以他對中國北部的高原山區(qū),主張大力植樹造林,用以涵養(yǎng)水源。至于西北高原諸省,往往因雨則一瀉無余,旱則赤地千里,水旱為災,歲不絕書,今欲補偏救敝,造林固屬要圖,而尤莫要于造湖(修水庫)。如汾、渭、涇渚大水,皆當就其天然灣環(huán)處,造為閘壩,以停蓄之。即山間細流,亦當就其平衍狹曲處,聚石作壩,使山谷深〖FJF〗釽〖FJJ〗,各潴為湖沼。如此則土質(zhì)天候,必漸為潤濕,然后從事造林,亦易于繁茂。由此可見他認為要防止水土流失,最好采取植樹造林的生物措施與建造大小閘壩和水庫的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直至今日,他這種見解,仍被人們視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途徑。

(四)張相文根據(jù)在華北山區(qū)以及口外高原考察所得,

覺得不良的地理環(huán)境,誠影響人類的經(jīng)濟生活;但他認為人可以通過勞動,改變不良的環(huán)境為有利的環(huán)境。這就是說,他初步體會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所以宣統(tǒng)三年,熱愛地學的王某寫信問他:黑省荒涼落漠,數(shù)百年來幾視為棄地。將來尚有可期者歟?他回答說:黑省現(xiàn)時之荒涼,乃人事之未盡,非天然之缺憾也。接著他便指出黑省平原肥沃廣大,林礦資源又豐,茍悉力經(jīng)營前途大有希望。

1914年春,農(nóng)商部長張謇委托他調(diào)查西北農(nóng)田水利,此事正合張相文的心意,想去看看那里的不良環(huán)境,是否可以改良。次年三月,他便啟程去西北。沿途備受辛苦。在荒野途中,時常感到風起塵飛,簌簌撲人。且曠野之中,無旅寓,無飯店,往往每行二三十里,始見土屋數(shù)間,即望門投止。一行數(shù)人,擠在牛馬干糞燃燒的土坑上,感到臭氣蒸騰,撲人欲嘔。如是走了一個多月,方到后套。見其地勢較河西為低,皆黃河之沖積層,南北千里,已墾者不及半數(shù)。因地皆肥沃,饒水草,如能引黃灌溉,且疆理得宜,可與內(nèi)地之兩省相埒。他將擬來此墾殖之意與五原縣農(nóng)業(yè)會長王同春相商,王深表贊同,并愿捐地數(shù)萬畝,作為農(nóng)墾基地。張相文回京后,即與張謇相商,各捐2000元,組織西通墾牧公司,決定到后套開墾。滿腔熱忱的張相文,把赴后套旅途之艱辛置之度外,旋即親自率領從家鄉(xiāng)召募得來的10名農(nóng)民,再次去后套,從事農(nóng)墾的實踐。在后套,他不僅指導農(nóng)民如何開鑿灌溉溝渠,如何引水灌溉,而且還叫農(nóng)民將野外荒草收割起來,堆積在低洼地區(qū),使它腐爛成肥料。在那時,還沒有物質(zhì)循環(huán)這個名詞,他當然也不懂得什么叫物質(zhì)循環(huán)。可是他出身農(nóng)民家庭,知道這樣指導農(nóng)民,有利于農(nóng)作物生長,但他體會不到這樣做,實質(zhì)上就是起了現(xiàn)代植物地理學中物質(zhì)小循環(huán)的作用。由是可見在20世紀初期,他對人和地相互影響關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理論上,而是用之于改造荒漠的實踐。顯然他的行為在中國地理學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可是在那軍匪橫行的年代,官僚豪紳不但沒收了他們辛辛苦苦開鑿的灌溉溝渠,而且反過來對農(nóng)民灌溉用水敲詐勒索,其所養(yǎng)牲畜,亦時遭搶劫。結果,西通墾牧公司勉強經(jīng)營6年,即告失敗。張相文歷盡千辛萬苦到后套從事改造荒漠的一片愛國之心,因而受到沉重地打擊。4技術成就張相文由一個舊學基礎非常扎實的文人而成為潛心關注和研究地理學的學者,純粹是因心懷一片愛國心所使然。甲午戰(zhàn)爭后,他見到列強入侵,十分痛心。特別是看到一些位居要職的封疆大吏,也常不知國家版圖若何,竟致坐資強敵,外交失敗,邊事日亟,雖欲劃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猶不可得。所以,張相文希望通過普及地理教育,加強國民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此,他早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即編著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書》(共2冊)和《中等該國地理教科書》(共4冊),前后刊印達200萬冊,是中國第一部地理教科書。地理學史家曹婉如對他做了充分的肯定:他(張相文)是一位卓越的地理教育家,他編寫的各種地理教科書,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地理方面的人才,以及促進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興起,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張相文通曉日文,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參考日本書籍編寫出版了《新撰地文學》,這是中國的第一部自然地理學。該書是按星界、陸界、氣界、水界和生物界講述,相當于所謂宇宙、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體系講述,內(nèi)容比較豐富。張相文還在宣統(tǒng)元年(1909),根據(jù)日本橫山又次郎的《地質(zhì)學》,并參考其他書籍編譯成《最新地質(zhì)學教科書》(共4冊),此書曾被認為文筆流暢,取材豐富,是考求地理及研究礦學之善本。這也是中國人自己編寫的第一部地質(zhì)學教科書。張相文深知一國之礦產(chǎn)資源對國計民生影響甚大,而欲洞悉一國礦產(chǎn)資源之情況,則非研究地質(zhì)不為功。雖然,此前有了葉瀚、陳文哲等人撰寫的《地質(zhì)學》出版,但多是翻譯之作,例證多他國之事,實未足為國民教育道。及至張相文出,獨樹一幟,一切例證悉以中國之事實為本,而張氏新撰地文、地質(zhì)兩書,尤親切詳瞻,誠教育國民之善本,言地質(zhì)地文者多宗之。這是當時學者對張相文兩部書的評價。

1909年9月28日,當時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校長的張相文,為了發(fā)展中國地學,與志同道合的好友白毓昆等發(fā)起,在天津成立中國地學會。1912年會址遷至北京。這個學會是中國最早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地學學術團體。它的成立是中國地學界和中國地學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張相文所以要成立中國地學會,其出發(fā)點還是從愛國主義出發(fā),因目睹當時國弱民窮之現(xiàn)狀,心存憂患,亟欲喚起民眾,奮發(fā)圖強,特別是想通過地學知識之傳播和愛國思想之宣傳,使群眾認識世界,認識中國,以求達到強國富民、振興中華之目的。

為達此目的,張相文不抱成見,不拘一家,把各方面志同道合的專家學者,如地質(zhì)學家、地理學家、水利學家、地圖學家、方志學家、輿地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學家等等,盡量團結在地學會中,以便形成一個人才薈萃的學術團體。

張相文還盡力聯(lián)絡和聘請當時在政學各界有影響、有權威的人士,擔任學會的重要職務,以便加強地學會的活動能量和社會影響。當初地學會的組織機構設總理(后改稱總裁)、評議員、會長、干事部長、編輯部長等職。1909年,總理一職即由直隸提學使傅增湘擔任。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張相文聘請蔡元培任地學會總裁。北洋大學校長蔡儒楷、直隸提學副使袁希濤等也都擔任過地學會評議員。此外,如實業(yè)界知名人士張謇、知名學者梁啟超、國學大師章炳麟(號太炎)、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也都是地學會的積極支持者。至于會長一職,從學會成立至1930年基本上都是由張相文擔任,僅1924年由張相文委托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擔任。

自從西學東漸、西方科學逐漸引入中國以來,對中國古老文化形成很大的沖擊,在學術界出現(xiàn)革新與保守兩派的尖銳對立,而張相文總是站在革新立場上,既繼承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又積極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理論。他的這種觀點,反映在許多方面。從中國地學會的名稱來看,便值得人們仔細思索。地學乃指地球科學,此前在中國從未有過這樣術語。張相文將學會定名為中國地學會,實際上就包含著突破古老輿地傳統(tǒng)、適應時代潮流、兼容并包、綜合發(fā)展的意思。從地學會人事組成的骨干力量來看,也反映了張相文的這種思想,例如中國最早去日本留學的地質(zhì)學家章鴻釗(字演群),剛從國外歸來,1912年便被聘為干事部長(相當于秘書長)。章鴻釗是中國地質(zhì)學界的老前輩和知名學者,對于中國地學會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地學會的另一個特點,還表現(xiàn)在承先啟后、積極開創(chuàng)方面。它一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固有的地學文化遺產(chǎn),一方面開展與外國有關方面的聯(lián)系,以便溝通信息,擴大交流,掌握學術動態(tài),開拓學術研究的新局面。例如,1911年地學會任命王桐齡為駐日外交員,王回國后改由日本人中村久四郎接任;1912年任命魏樹榮為駐法外交員。地學會還吸收部分外國人人會。如日本的小村俊三郎、松村太郎等都為地學會會員。1928年,著名地理學家和探險家斯文赫丁博士也加入地學會為名譽會員。學會還特別重視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如在地學會成立后的一個多月,即1909年11月,便邀請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人德瑞克來作第一個學術報告:《論地質(zhì)之構成與地殼之變動》。以后,如著名地質(zhì)學家葛利普等,都曾為地學會作過報告。

地學會成立不久,還積極開展了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如同日本東京地學協(xié)會出版的《地學雜志》、東京帝大地質(zhì)學教室出版的《地質(zhì)學雜志》、東京帝大人類學教室編輯的《人類學雜志》、日本歷史地理學會出版的《歷史地理學》等進行期刊交流活動。

1928年,地學會派會員姚士鰲參加德國柏林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紀念大會。1930年,委派會員張?zhí)鞚蓞⒓佑始业乩韺W會成立百年紀念大會。眾所周知,這兩個學會成立較早,是世界上很有影響的學會。

1937年,因七七事變爆發(fā),地學會暫停一切活動??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地學會恢復活動。著名地理學家林超曾經(jīng)說過: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的萌芽時期。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和它的活動,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標志。1950年8月,中國地學會和成立于1934年的中國地理學會合并,重新組成中國地理學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

中國地學會成立的第二年即1910年,便刊行《地學雜志》,直到1937年止,共發(fā)行181期?!兜貙W雜志》是清末民初這一歷史時期的唯一地學刊物,也是中國的第一種地學學術刊物。

《地學雜志》的內(nèi)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張相文主持的中國地學會的活動宗旨的具體體現(xiàn)。概括起來《地學雜志》的內(nèi)容具有以下特點:

(1)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兜貙W雜志》共刊載文章1520 多篇(雜志中的郵筒、本會紀事、雜俎等未統(tǒng)計在內(nèi)),各種地質(zhì)圖、礦產(chǎn)圖、地形圖等140余幅。文章中包括天文、氣象、地質(zhì)、礦產(chǎn)、地形、水利、交通、民族、人口、地圖、探險、考古、旅游、方志、中外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基本反映了中國20世紀初期的地學研究水平。由于當時《地學雜志》是中國唯一的地學刊物,所以它為地理學界、地質(zhì)學界及其他有關方面的學者提供了發(fā)表成果和討論問題的重要論壇和陣地。據(jù)本文作者統(tǒng)計,《地學雜志》的作者先后共有540多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如章鴻釗、張相文、張謇、白眉初、翁文灝、章太炎、梁啟超、鄒代鈞、王桐齡、謝家榮、王恒升、李春昱、譚錫疇、竺可楨、徐炳昶、譚其驤、朱士嘉、黃國璋、鄒豹君等。眾所周知,鄺榮光編繪的中國第一幅地質(zhì)圖《直隸地質(zhì)圖》便發(fā)表在《地學雜志》第一年(1910)第一號上。

(2)注意地學動態(tài),傳播當代地學理論。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地學會經(jīng)常組織學術報告會,然后把報告內(nèi)容經(jīng)過整理在《地學雜志》上發(fā)表。二是通過派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書刊交流等,掌握地學動態(tài)及發(fā)展情況。三是經(jīng)??欠g作品,及時把國外著作及理論引入國內(nèi),經(jīng)統(tǒng)計在《地學雜志》上共發(fā)表翻譯文章230多篇。四是請留學回國的學者及時介紹國際學術動態(tài)或情況。如章鴻釗在《地學雜志》(1910)上連續(xù)發(fā)表了《世界各國之地質(zhì)調(diào)查事業(yè)》,介紹各國的地質(zhì)研究機構、著名學者及著作等。在上個世紀初期,有許多西方理論如人類起源、石油成因、黃土形成、冰川成因與冰期、地形輪回說、地盤升降、世界氣候變遷、南極探險、哈利(雷)彗星、文明與氣候、人生地理學等等,都紛紛引進中國。無疑,《地學雜志》便是重要渠道之一。

(3)維護民族尊嚴,貫徹愛國主義思想。《地學雜志》中有許多文章反映了這種情況,充滿了反映時代使命的呼聲。例如,當年日、俄都想蠶食中國東北領土,因此《地學雜志》發(fā)表了很多關于黑龍江、烏蘇里江、額爾古納河、滿洲寶藏等考察文章。又如,帝俄時代一再侵占中國領土,中國人民非常關心邊疆問題,《地學雜志》發(fā)表了如《邊疆失地史略》、《中俄交界記》、《中俄劃界蹙地考》、《中俄國界史地考》、《吉林舊界變遷紀要》、《遜河調(diào)查邊務日記》等許多文章?!兜貙W雜志》還發(fā)表了三幅《中俄交界詳圖》,其中包括雍正五年的中俄界線詳圖。這些材料無疑是很寶貴的。同樣,《地學雜志》也刊登了揭露日本經(jīng)營滿蒙、英國侵略西藏等類的文章。5簡歷1867年2月3日,生于江蘇省桃源縣城東南之南園(今泗陽縣城廂鄉(xiāng)要武村)。

1886年,參加歲試,補博士弟子員,名列第二。翌年科試,考取一等,名列第二。

1892年,始補廩膳生,名列第一。

1893-1894年,授徒于淮濱書院。

1899-1903年,至上海南洋公學,充師范生兼教留學班國文、地理等課。

1903年3月間,應聘任安徽壽州阜豐商業(yè)學校校長。

1904年,往廣州任兩廣師范講習所地理教員。

1905年,編成《地文學》、《地質(zhì)學教科書》等。

1906年春,任淮陰江北師范學堂教務長。

1907年秋,赴天津任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教務長。

1909年,任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校長。是年9月28日,與白雅雨等在天津發(fā)起成立中國地學會,并任會長。

1910年春,從本年起,中國地學會編輯出版《地學雜志》。

1911年夏,游山西五臺、太原等地,有《五臺參佛日記》。

1912年冬,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

1917年,應蔡元培聘請為北京大學國史館編纂,兼北大教授。

1918年,全年任職北京大學。

1919年 應原國會同事約往廣州護憲。

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tǒng),堅決拒賄,南走上海。

1924年,編成《佛學地理志》三卷。

1925年秋,英斂之等創(chuàng)立輔仁社,應邀為社授課。

1926年,應聘為輔仁大學董事會董事。

1929年,應江蘇省政府之聘,任江蘇省通志局編纂,任水利、宗教二門。

1933年1月16日,因病逝世于北平,享年六十六歲。6主要論著1 、張相文.初等地理教科書.上海南洋公學印,1901

2 、張相文.中等該國地理教科書.上海蘭陵社印,1901

3 張相文.新撰地文學.上海文明書局印,1908

4 、張相文.最新地質(zhì)學教科書.上海文明書局印,1909

5 、張相文.大梁訪碑記.地學雜志,1910(2):7-10

6 、張相文.齊魯旅行記.東方雜志(第七年),1910(2-3):7-16,17-22

7 、沌谷.粵西瑣談.地學雜志,1910(9):11-13

8 、沌谷.冀北游覽記.地學雜志,1911(11):6-9

9 、沌谷.灤陽紀行.地學雜志,1911(12):7-14

10、 張相文.豫游小識.地學雜志,1911(16):9-20

11 、沌谷.導淮一夕談.地學雜志,1912(2):1-8

12 、張相文.長城考.地學雜志,1914(9):1-3

13 、張相文.河套與治河之關系.地學雜志,1914(10):7-18

14 、張相文.成吉思汗圓寢之發(fā)現(xiàn).地學雜志,1915(3):7-13

15 、沌谷.塞北紀行.地學雜志,1915(6):3-11

16 、張相文.成吉思汗陵寢辨證書.地學雜志,1916(4-5):1-5

17 、張相文.關于徐海路線質(zhì)問政府書.1916(11):17-18

18 、張相文.再答屠敬山成吉思汗陵寢辨證書.地學雜志,1917(8-9):1-15

19 、張相文.成吉思汗陵寢之旁證.地學雜志,1917(10):1-16

20 、張相文等.泗陽縣志.1920

21 、張相文.南園從稿(二十四卷).中華書局,1935

22 、張相文.南園叢稿:中國地理沿革史

23 、張相文.南園叢稿:佛學地理志

24 、張相文.南園叢稿:論導淮不宜全淮入江

【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 張相文】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的意義

地理學家——張相文

中國區(qū)域地理復習綱要

中國地理科普知識

中國地理知識要點

高中地理區(qū)域熱點的類型

高中人文地理:人類的物質(zhì)文明

高中地理環(huán)境:宇宙航天

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異

高中地理難點章節(jié)的復習方法

最新地理學習資料
熱門地理學習資料
精品推廣
隨機推薦地理學習資料
學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