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米的主食地位被小麥取而代之,原因有四:
1.冬小麥這一革命性品種的出現。(內因)
2.來自官府的強力推廣。(外因)
3.面食的大規(guī)模普及。(內因)
4.耕作技術進步后的產量優(yōu)勢。(內因)
一.冬小麥的出現商周時期,麥(大麥小麥先后)就已經從西亞傳入中國,《左傳·成公十八年》中有這么一段:“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說明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qū)比較常見的作物,不能辨識大豆和小麥成了“無慧”的標志。但是小米此時在中國人飲食中的地位是小麥無法企及的,從遠古先人時期,粟(小米)就是黃河流域的主食,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了上千年,對小米來說,不管是種植技術還是飲食技術,都已經非常發(fā)達,而小麥則不然,它的抗寒能力強于小米而耐旱卻不如,加上粒食傳統(tǒng)和路徑依賴,麥還不具備取代小米的資格,但就在這一時期,麥種有了一個革命性的巨變,冬麥出現了。為什么說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巨變呢?冬麥是秋播夏收的品種。中國傳統(tǒng)的糧食作物都是春種秋收型的,比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得就是小米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每年的夏季往往會出現青黃不接,引發(fā)糧食危機,而冬麥的出現給了旱地農業(yè)的中原地區(qū)一個新的解決方案,種冬小麥,起到繼絕續(xù)乏,緩解糧食緊張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一點,小麥的種植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中國,這是革命性地物種,給了小麥巨大的政治光環(huán)。
二.來自官府的強力推廣
【先秦時期,《禮記·月令》所載:“季春之月……天子乃為麥祈實。”又:“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此等重視程度是其他作物所沒有的。漢書:“《春秋》它谷不書,至于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圣人于五谷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參見漢書卷24食貨志)。這話說的是圣人孔老夫子非常重視麥子和小米,唐時經學家孔穎達有評價說,“以黍、稷、百谷不云勸種,于麥獨勸之,是尤重故也。”】
為什么麥會這么受圣人重視呢?
一是因為冬麥和小米的這種互補性,能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起到繼絕續(xù)乏,緩解糧食緊張的作用,二是一旦遇到災年,秋天絕收,可以立刻補種冬麥,防止災情擴散,特別是這一點,尤為受到統(tǒng)治者的注意,所以麥從眾多的糧食作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小米的一號備胎,在漢武帝末年,關中地區(qū)仍然沒有形成種麥的習慣,董仲舒就向漢武帝提建議:“今關中俗不好種麥”,然后建議在關中推廣麥作,“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漢昭帝時還向沒有麥種的貧民發(fā)放種子,并免收遭受災害損失者的田租和所貸出去的種子等物。到西漢末年的成帝時,關中地區(qū)的麥作在有名的農學家氾勝之的推廣之下得以普及。
三國時的曹操更以重視小麥種植著稱。他曾立下“士卒無敗麥,犯者死”的命令。于是當軍隊要通過麥田時,“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曹操還以身作則,割發(fā)代刑,以示對自己坐騎騰入麥中的一種懲罰??雌饋矶←湲a量大,耐寒,還能秋種夏收,受到圣人的關注,來自政府強力推廣,似乎有希望挑戰(zhàn)小米的主食地位了,但情況沒有想象中美好,這個時候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還是粒食為主,所謂粒食就是飯得一粒一粒的吃,這是中原文明的象征。不論大米、小米、黃米、大麥、小麥、大豆、小豆,都要一粒一粒吃。這個時候對麥子的吃法叫麥飯,而不是當代流行的面食。
更為嚴峻的一個問題是,在許多中醫(yī)師眼中,小麥是有毒的,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云:“小麥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自然兼有寒溫,面熱麩冷宜其然也”。這些觀點嚴重阻礙了小麥的推廣,特別是在廣大的南方地區(qū),小麥就從來沒有能夠挑戰(zhàn)過稻米的主食地位。中國人使用石磨這個工具,是戰(zhàn)國末期到秦朝之際才出現。這個時候面食雖然已經出現,但因為石磨遠沒有普及,制粉技術遠沒有成熟,麥飯還是麥的主流吃法,但麥飯的口感特別差,所謂“麥飯蔬食”或“麥飯豆羹”都是用來形容生活的艱苦樸素,因為“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主流社會,或者說上流社會對麥飯是不接受的,這一點和麥粉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
【小米沒成為中國人的主食】相關文章:
★ 發(fā)達地區(qū)與落后地區(qū)的協(xié)作
★ 東南亞的旅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