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1.地球是個圓球體。
2.人類對地球的認識:①我國周代“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②我國東漢張衡提出的“渾天說”,認為“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③1522年,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蘇聯(lián)宇宙員加加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第二課 在地球以上認識經(jīng)緯網(wǎng)
1.為了便于認識地球,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2.①北極——地球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②南極——地球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③地軸——假想的地球旋轉軸;④赤道——地球表面與南、北極點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3.經(jīng)線與緯線: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做經(jīng)線,也稱子午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儀上經(jīng)緯線可以畫無數(shù)條。
4.經(jīng)度與緯度:為了區(qū)別每一條緯線和經(jīng)線,人們給他們標定了不同的度數(shù),分別叫做經(jīng)度與緯度。
5.北N;南S;東E;西W。
6.赤道是劃分緯度的起點,定為0°緯線。
7.國際上規(guī)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jīng)線為0°經(jīng)線,也稱本初子午線。
8.緯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經(jīng)度:東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180°W和180°E是同一條經(jīng) 線。
9.在地球儀上,赤道把地球劃分為南、北兩半球。國際上習慣用西經(jīng)20°和東經(jīng)160°組成的經(jīng)線圈把地球劃分為東、西兩半球。
10.人們習慣上將緯度0°—30°稱為低緯度,30°—60°稱為中緯度,60°—90°稱為高緯度。
11.在地球儀上經(jīng)線與緯線相互交織形成經(jīng)緯網(wǎng)。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可以確定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經(jīng)緯網(wǎng)廣泛應用于航空、航海、軍事等領域。
第三課 地球的自轉
1.地球繞著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自轉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天。
2.晝夜產(chǎn)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體。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3.在同緯度地區(qū),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早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這種在東西方向上由于經(jīng)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4.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地方時。
第四課 地球的公轉
1.地球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周期為一年,約為365天。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并且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從而形成了四季的變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jié)相反。
3.3月21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6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 9月23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 12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東至日。東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 人們根據(jù)不同緯度受太陽光熱的多少,將地球劃分為5帶(北寒帶、南寒帶、北溫帶、南溫帶、熱帶)。熱帶地面獲得的光熱最多,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溫帶地面獲得的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比較明顯;寒帶地面獲得的熱量很少,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
8.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區(qū)日出早,日落晚,晝長夜短,正午時分太陽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9. 地球公轉產(chǎn)生的地理意義:四季變化、地球五帶的形成。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1. 方向、比例尺和圖例是地圖的三要素。
2. 在地圖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種: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來確定方向。③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用經(jīng)緯網(wǎng)來確定方向。
3. 比例尺:線段式比例尺,數(shù)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第二課 地圖的判讀
1. 海拔是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作絕對高度。相對高度是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2. 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總稱地形。常見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3. 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用等高線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圖。將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深線。
4.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特點:山峰:中間高,中間低,等高線閉合。陡崖:等高線重疊在一起。鞍部:兩個山峰之間的低地為鞍部。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向低處突出。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緩坡、陡坡: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5. 分層設色地形圖:在繪有等高線或等深線的地圖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著上深淺不同的各種顏色,使得地表形態(tài)和海底起伏狀況清晰可見,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用不同的顏色表示海拔,可以通過查看圖中高度表來了解不同地點的高程。
第三課 地圖的應用
地圖家族新成員:影像地圖,電子地圖等。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
1. 地球的陸地面積占地表總面積的29%,而海洋面積占地表的7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無論怎么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 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包圍、分隔,其中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面積較小的稱為島嶼,大陸與其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陸地分為七個大洲。
3.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大洲從大到小排列)
4. 亞洲與歐洲大陸連為一體,稱為亞歐大陸,人們習慣上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作為亞、歐兩洲的分界線。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5.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從大到小排列)
6. 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中心部分。海峽是介于陸地之間、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1. 亞洲:地形復雜多樣,中間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為主。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大洋洲:地形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大分水嶺。
南北美洲:西部是山地,往東是平原和高原。
2.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在亞洲;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在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在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在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在非洲。
3. 地球最低處:地處太平洋西岸的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達11034米。
4. 海底地形類型:大陸架、大陸坡、洋盆、海嶺、海溝。
第三課 海陸的變遷
1. 促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一種來自地球內(nèi)部,如地殼運動、火山運動、地震等;另一種來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風力、海浪等。
2. 內(nèi)力:地殼運動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噴發(fā)形成的長白山天池;火山形成的五大連池。
3. 外力:流水侵蝕形成的長江三峽;風力侵蝕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風蝕地貌。
4.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以后大陸解體、分裂,逐漸漂移到現(xiàn)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
5. 板塊構造學說: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認為六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6. 板塊運動,有的地方表現(xiàn)為張裂,有的地方表現(xiàn)為擠壓。張裂的地方常常會形成裂谷和海洋,擠壓的地方則會出現(xiàn)高山、島弧鏈或海溝。
7. 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大西洋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以海洋為主。
8.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世界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氣候
1. 天氣指一個地方的短時間的變化,它是多變的,我們常用陰晴、氣溫高度、風力大小等語言來描述天氣狀況。
2.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具有穩(wěn)定性。
3. 判斷天氣和氣候的方法:短時間為天氣,長時間(超過三個月)為氣候。
4. 衛(wèi)星云圖是由氣象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云層運動狀況的圖像。
5. 許多國家在發(fā)布天氣預報的同時,也公布對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控的結果,即發(fā)布“空氣質量日(周)報”。
6. 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空氣污染指數(shù)越低,空氣質量級別越低,空氣質量狀況越好,對人體健康越有利。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1. 以一天(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日(年)變化。
2. 通常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氣溫在時間上的變化。
3. 一天之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xiàn)在午后2時,氣溫最低值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氣溫日較差。
4. 熱帶地區(qū)氣溫的年變化小,溫帶和寒帶氣溫的年變化大。
5.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呈閉合狀態(tài),中心氣溫低的地方,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等溫線呈閉合狀態(tài),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6. 緯度位置是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氣溫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另外,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對氣溫的分布也有很大影響。同緯度地區(qū),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
7. 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等溫線的分布與緯線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溫線更平直,這是因為南半球性質比較單一的海洋面積廣闊,而北半球海陸參差分布,加之陸地地形高低起伏較大,都導致北半球等溫線比南半球彎曲地多。
8. 氣溫值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
第三課 降水的分布與變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種形式,一個地方一年內(nèi)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
2. 在地圖上將降水量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
3. 赤道多雨,兩極少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緯度地區(qū),沿海地區(qū)多雨,內(nèi)陸少雨。
4. 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的小山村,被稱為世界“雨極”。
5. 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區(qū),被稱為世界“干極”。
6. 測量降水量基本儀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
第四課 世界氣候類型
1. 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個重要因素。
2. 熱帶氣候類型:熱帶地區(qū)全年高溫,但降水量的地區(qū)差異較大,形成了四種不同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3. 溫帶氣候類型:溫帶緯度較低的亞熱帶地區(qū),大陸東岸為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西岸為地中海氣候;中緯度地區(qū),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高緯度地區(qū),大陸內(nèi)部為面積廣闊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緯度較高的地區(qū)則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4. 寒帶氣候:寒帶氣候又稱極地氣候,包括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冰原氣候分布在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地面覆蓋著很厚的冰雪;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苔原氣候的地面生長著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
5. 高原山地氣候:在中低緯度的高山高原地區(qū),由于海拔較高,終年低溫,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
第五課 影響氣候的因素
1. 影響氣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等。
2. 緯度因素:受地球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度緯度之間氣溫和降水存在明顯的不同。緯度越低,一般降水多,氣溫高;緯度越高,一般降水少,氣溫低。
3. 海陸因素:陸地上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因此,離海洋較近且能受到海洋潤濕氣流的影響的地區(qū),一般降水多;而遠離海洋的地區(qū),一般降水少。由于海洋和陸地的性質不同,吸熱與散熱的情況也不同。陸地吸熱快,散熱也快;海洋則相反。因此同緯度地帶,夏季氣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氣溫海洋高于陸地。
4. 地形因素: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氣溫下降約6℃。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第六課 人類活動與氣候
1. 水稻適宜生長在濕熱條件下,小麥適宜生長在溫涼干爽的環(huán)境中。
2. 人類活動會對氣候產(chǎn)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人類活動可以改善局地氣候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的某些活動,會導致氣候惡化,從而影響人類的生產(chǎn)與生活。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增長的快慢,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目前,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長緩慢,非洲、南美洲、亞洲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增長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度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 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來說明。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內(nèi)居住的人口數(shù)。單位為人/平方千米。
3.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勻。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南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qū)是人口稠密區(qū)。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qū)、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qū)、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qū)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地區(qū),人口稀少。
4. 發(fā)達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停止增長,甚至出現(xiàn)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等問題;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數(shù)量過多、鄉(xiāng)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等。
5. 人類必須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qū):非洲北部、 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qū):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qū):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
3、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浇唐鹪从谖鱽啠鞘澜缟闲磐阶疃嗟慕?。伊斯蘭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島,其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佛教創(chuàng)始于古印度,后傳入亞洲其他地區(qū)。在中國,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
4、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蘭教分布在亞洲西部、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東部;佛教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5、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這6種語言被聯(lián)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6、語言主要分布地區(qū): 漢語 :中國及東南亞。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非洲的南部等。 俄語: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第三課 人類的居住地
1. 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xiāng)村兩種類型。全世界大約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
2. 世界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很大,聚落的形態(tài)與分布也千差萬別,有的呈團狀,有的呈條帶狀,還有的呈點狀等。在平原地區(qū),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聚落零散分布,數(shù)量較少。
3. 聚落文化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另一方面作為特殊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促進著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第六單元 地區(qū)發(fā)展與國際合作
第一課 地區(qū)發(fā)展差異
1. 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3. 一個國家與鄰國(或公海)的分界線,就是國界。國界以內(nèi)的領陸、內(nèi)水、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4. 世界上還有30多個沒有獲得獨立的移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qū)。
5. 根據(jù)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高低,通??砂咽澜缟系膰覄澐譃榘l(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典、挪威、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大多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
第二課 世界合作與國際組織
1. 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很多,例如人口和貧困問題,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世界貿(mào)易的不平等問題等。
2. 世界貿(mào)易的不平等:發(fā)達國家通過進口低廉的原料和初級產(chǎn)品,制造并出口飛機、汽車、計算機等高附加值產(chǎn)品,在國際貿(mào)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發(fā)展中國家資源豐富,出口以石油、木材、礦石、橡膠等原料和初級產(chǎn)品為主,價格偏低,在國際貿(mào)易中處于不利地位。世界貿(mào)易的不平等,導致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3. “南北關系”:國家上把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差異,稱為“南北差異”;把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關于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問題的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4. 聯(lián)合國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的6個主要機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國際法院、托管理事會、秘書處。聯(lián)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
5. 世界貿(mào)易組織是一個永久性、全球性的經(jīng)濟貿(mào)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nèi)瓦。部長級會議是世界貿(mào)易組織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中國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
更多地理知識分享,盡在查字典地理網(wǎng)!
【星球地圖版地理七年級上復習綱要】相關文章:
★ 高考地理熱點知識
★ 中國地理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