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有码高清视频,日韩免费影视,欧美中文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视频一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資    源
  • 資    源
  • 文    章
  • 地    圖

當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網 >地理教學 >方法與設計 >高中地理必修三《海水溫度和鹽度》教學設計

高中地理必修三《海水溫度和鹽度》教學設計
查字典地理網 來源|2016-11-22 發(fā)表|教學分類:教學設計

地理教學

方法與設計

上一節(jié)好課,備課是關鍵,備課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網特為老師們分享優(yōu)秀教案,不妨一起來看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全球系統(tǒng)中海氣、海陸相互作用和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概念。

2.掌握海水的溫度、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表的分析問題能力,分析影響溫度、鹽度的主要因素,總結其變化規(guī)律。

2.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判斷能力,以現實生活的事象為例,加強對海水溫度與鹽度分布規(guī)律的認識。

德育目標

1.通過對海洋的認識,正確理解人類與海洋、海岸的相互關系,合理利用和保護海岸,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2.樹立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推動國家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學生奠定海洋基礎知識。

●教學重點

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原因。

●教學難點

海洋和大氣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

●教學方法

1.利用地圖冊和新聞影視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有關海洋知識,了解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由淺入深,增強學生的海洋環(huán)境意識。

2.補充實例,通過實例分析與參與,讓學生多方面了解海洋的知識體系,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文化水平。

●教具準備

地圖冊、投影儀、新聞、報刊、影視資料、景觀圖片,有條件的話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海洋動態(tài)課件,更直觀地反映海岸的開發(fā)及其溫度、鹽度的變化規(guī)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浩瀚的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海洋既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重要空間場所,也是影響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演化的重要因素。海洋水體以及海洋中的各種組成物質,構成了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的海洋環(huán)境。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對海洋的探測、開發(fā)和利用,人類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漁鹽之利、航運交通、國家安全等方面。而海洋農牧化、海洋油氣開發(fā)、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等產業(yè)開發(fā)已形成規(guī)模,并顯示出巨大潛力。人類已經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海洋中來了,龍?zhí)度毜呐﹂_始了,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保護好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至關重要。我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對今后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必將起著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海洋的知識內容。

[講授新課]

3.3 海水鹽度和溫度(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本節(jié)課文內容的第一部分:地球上的海洋,了解海洋的一些概況以及人—海關系的發(fā)展過程。

一、地球上的海洋(板書)

學生閱讀完課文后,以提問方式或指點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以下的海洋概況知識:

1.地球的水庫(板書)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海洋面積遼闊,水深巨大。海洋占全球表面積為71%,約3.62億平方公里,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800米,體積約13.7億立方千米,蓄積水量占地球水體總水量的96.53%。見課本圖“地球水體的存在形式及儲量”。

2.大氣的水源和熱源(板書)

海洋不僅是地球的水庫,還是大氣中水汽和陸地水的主要來源,也是大氣的主要熱源之一。據統(tǒng)計資料:世界海洋每年蒸發(fā)總量可達450000立方千米,其中大約90%的水汽直接在海洋上空凝結,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約10%的水汽由大氣運動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落,再通過河川徑流返回到海洋。由于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從第一單元的有關知識內容可知,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而地面中,海洋占了71%,因此,我們可以說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

海洋是地球水體的主體,海水的熱容約為空氣的3100倍,因此,海洋在為大氣提供水汽、調節(jié)地球的氣溫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它積極參與著大氣的熱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氣之間廣泛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3.海岸帶(板書)

海岸是陸地和海洋間的過渡地帶,是陸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強烈的地區(qū),海岸帶包括濱海平原、狹義的海岸帶(向海里為20米等深線,向陸地延伸10千米左右)和大陸架三個部分。海水運動是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它引起海岸線的變遷,影響沿海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作用的進行,如,入海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積,往往形成三角洲和濱海平原。

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海洋作為生活環(huán)境,一直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海岸帶不斷提供充足的海洋水產和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而海岸帶在資源貯存和經濟發(fā)展方面又具有非常明顯的邊緣效應,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經濟最有利的地帶,海岸帶的區(qū)位優(yōu)勢表現在以下方面:(1)交通便利,位置優(yōu)越;(2)可直接利用海水(可航運、養(yǎng)殖、發(fā)電等);(3)海濱多荒地,征用、購置土地費用低;(4)海洋自凈能力強,廢棄物處置代價?。?5)便于引進國際資本、技術和經驗,便于進入國際市場;(6)適宜定居和旅游。我國沿海開發(fā)地帶實施外向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就是基于這些優(yōu)勢條件?,F在,我國沿海地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起飛的先行地帶。

在人類的發(fā)展進程中,人—海岸的相互作用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具體內容和相互關系如課文表“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所示。

由于海岸帶所處的海陸間的特殊位置,受陸地和海洋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一方面不僅遭受各種災害性天氣(臺風、颶風等)、海平面變化等自然因素的威脅,另一方面,也受到人類活動帶來的許多災難性影響(過度捕撈、污染、沿海的不合理開發(fā)等)。這些都會對海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影響。因此,實現海岸帶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需要研究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規(guī)律,制定長期的海岸管理政策。

補充材料1:

地球上廣大連續(xù)的咸水水體的總稱為海洋。地球上陸地全部被海洋所分開或包圍,所以陸地是斷開的,沒有統(tǒng)一的世界大陸,而海洋卻是連成一片,各大洋相互溝通,它們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可以充分地進行交流,形成統(tǒng)一的世界大洋。由于海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征的不同,從區(qū)域范圍上可分為洋、海、海灣、海峽等,它們共同組成了海洋。

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體部分,它遠離大陸,深度大,面積廣,不受大陸影響,具有較穩(wěn)定的理化性質和獨立的潮汐系統(tǒng)以及強大洋流系統(tǒng)的水域。世界大洋分為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是位于大洋邊緣、靠近大陸,被大陸、半島或島嶼所分割的具有一定形態(tài)特征的小水域。深度淺,面積小、兼受洋、陸影響,具有不穩(wěn)定的理化性質,潮汐現象明顯,海的存在總是大陸(或島嶼)對大洋的分隔相聯系的。所以海從屬于洋,或者說是洋的組成部分,??蓜澐譃榈刂泻?或稱內海),如地中海、紅海、波羅的海、渤海等)和邊緣海(如白令海、日本海、東海等)。

海灣是海洋伸入大陸的部分,其深度和寬度向大陸方向逐漸減小的水域。例如大連灣、孟加拉灣等。海灣的潮差比較大,海灣的大小不一,有的海灣面積很大,比一般的海的面積還要大,如哈得遜灣。

海峽是連通海洋與海洋之間狹窄的天然水道。如臺灣海峽、馬六甲海峽等。其水文特征是水流急、流速大,上下層或表層兩側的海水理化性質不同,流向也不同。海峽在交通和戰(zhàn)略上往往具有重要意義。

補充材料2:

關于海洋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各有一些道理,又有一些不足,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下面列舉幾種:

“月球分出說”:半個多世紀以前,美國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進化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的兒子)提出的,他認為:地球的早期處于半熔融狀態(tài),自轉速度較快,在太陽引力下發(fā)生潮汐,并產生共振,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現在的月亮,就是20億年前被甩出去的,地球上留下一個大坑,即太平洋的洋盆,以后注滿水,便成太平洋。

“水成說”:這種觀點認為:早先的地球被混水所包圍,整個地球都浸泡在水里,或者說整個地球全是海洋,沒有陸地。后來,水中逐漸沉積出礦物和巖石,生成原始的花崗巖地殼,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陸地。這一觀點與今天的實際考察結果正好相反。

“隕石說”認為:大約在兩億年前,一顆大衛(wèi)星從萬里之遙墜落下來,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個大坑。這樣一撞,就會引起地球劇烈膨脹,甚至開裂縫而成坑洼地帶,形成了洋盆。

“沉陷論”觀點認為:大陸在漫長歲月中經歷了若干次升降運動,時而下沉,為海水淹沒,時而上升,露出海面。因此,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只不過是因下沉而被海水淹沒的大陸罷了。

補充材料3:海水從哪里來

從宇宙空間看地球,地球是藍色的,因為地球上大部分地方是水,據水文學家計算,地球上共有14.5億立方千米的水。

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球內部構造和物質成分詳細分析研究,證實地球上的水是從地球內部巖漿中分離擠壓出來的。根據現代火山活動的觀測,火山噴出的氣體,水汽占了75%以上,數量之大,實在驚人。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主要是從100公里以下的地幔中來的,不過,30億年以前的地球表面溫度極高,地殼上不可能有水,從地底下沖向高空的水,只能呈水汽狀態(tài)飄浮在空中。隨著水汽的增加,烏云越來越多,愈積愈厚,削弱了太陽輻射,地面溫度逐步降低,巖漿冷卻,固化為地殼,地表溫度下到100℃以下,水汽冷凝成水滴落到地面上來。當地表溫度降低到30℃左右,巖漿中噴出的水汽絕大部分冷凝成水滴降到地表上時,海洋也就形成了。

(討論)組織學生搜集新資料、了解新觀點,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分析討論海洋的成因和海水的來源,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承轉)前面我們了解了一些海洋的基本概況,對海洋環(huán)境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再來學習海水的一些理化性質——海水溫度和鹽度。

二、海水溫度(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內容——海水溫度,并回答以下問題:

以下問題可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放映,或通過制作影片投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課文,然后,老師進行問題點撥、歸納和總結。

1.海水熱量的收入來源與支出去處;

2.海水溫度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

3.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jié)作用。

學生看完這部分內容之后,我們可進行課堂提問或分組討論,最后,我們可歸納如下:

1.海水溫度及其分布是海水熱量特征的直接表現。因此,海水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海水熱量收支的對比關系,即取決于海水的熱平衡。海洋熱量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海洋熱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發(fā)所消耗的熱量。世界海洋每年熱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海域的熱量收支有所不平衡(見圖3.23)。因此,各個海區(qū)的水溫隨著季節(jié)不同和緯度不同而有變化。

2.海水溫度的分布規(guī)律,無論是水平方向的,還是垂直方向的,都與太陽輻射密切相關(當然洋流對水溫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狀況,除取決于熱量平衡的分布與變化外,還受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的影響。從圖3.25海洋表層鹽度、溫度隨緯度的變化中可知:海洋表層的溫度狀況是低緯度海區(qū)的水溫高,高緯度海區(qū)的水溫低;在同一海區(qū),夏季的水溫高些,冬季的水溫低些;與同緯度海區(qū)相比,有暖流流過的海區(qū),水溫高些,有寒流流過的海區(qū),水溫要低些。此外,從圖3.24“太平洋西經170°附近三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變化曲線”中還可知: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陽輻射首先到達海水表面,海水導熱率又很低,海水的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只是在表層海水以下,海水溫度隨水深變化不大,特別是1000米以下的水溫變化很小,經常保持著低溫狀態(tài)。

對于圖3.24中的三條海水溫度變化線,我們應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海水表層溫度的高低判斷出它們之間所處緯度的高低,來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印證了海洋表面平均溫度隨緯度變化的規(guī)律,圖中,第一條曲線大致位于中低緯度,約20°~30°之間的副熱帶海區(qū);第二條曲線位于較低緯度0°~10°之間的熱帶海區(qū);第三條曲線位于緯度30°~40°之間的溫帶海區(qū)。

3.海陸不同的熱力性質,是產生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基礎。除了氨(NH3)之外,水的熱容在所有固體、液體中最大。因此,它限制了海水溫度的大幅度變化,并把大量熱能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大氣。

海水的熱容比土壤大了2~3倍,比巖石大5~7倍,比空氣大了3000多倍。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所以,海水溫度的變化比陸地溫度的變化小得多。這就使海洋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空的氣溫變化慢。因此,海水對大氣溫度起著調節(jié)作用。

(小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如下實驗:

取兩個洗臉盆大小的盆子,分別盛滿水和沙子,水代表海洋,沙子代表陸地,同時在上午放在陽光下照射,并測量、記錄它們各自的起始溫度;中午時分,再對水和沙子進行溫度測量,并作記錄,等到下午,再次對水和沙子的溫度進行測量、記錄。然后對記錄數字進行分析。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相同的時間內,水的溫度升高慢,降低慢,變化小;沙子的溫度升高快、降低快,變化大。由此可知,海洋的熱容量大,溫度變化慢,其上空的氣溫變化則小。所以,在沿海地區(qū)一般表現為日溫差小、冬暖夏涼的特點。而陸地,尤其是大陸內部,則表現為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溫差較大。總之,海洋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空的氣溫變化慢,海水對大氣溫度起著調節(jié)作用。

對于海水溫度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可用下述表格簡單表示:

熱量的收支

空間變化

時間變化

對大氣溫度的調節(jié)作用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季節(jié)變化

年際變化

收入:太陽輻射

支出:海水蒸發(fā)

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同緯度暖流附近水溫高,寒流附近水溫低

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海深1000米以下,水溫變化幅度很小,海水處于低溫狀態(tài)

同一海區(qū),夏季水溫偏高,冬季水溫低

年際變化小

使海洋上空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小

(承轉)我們學習了海水溫度的變化情況,了解了海水溫度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一些影響因素,下面我們再學習海水鹽度的基本情況。

三、海水鹽度(板書)

請同學們繼續(xù)閱讀課文的這一部分內容,這部分是本節(jié)中的重點內容,內容雖少,但重要性較高,安排同學們看課本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可通過投影打出來,便于學生直接了解,并有重點地進行分析課文內容)。

1.鹽度的概念。

2.海洋表面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

3.影響鹽度分布的因素。

學生看完課本后,我們可組織學生共同進行分析,以所列問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有條理地分析問題,讓學生掌握相關內容。分析、概括、總結如下:

1.到過大海的同學都知道,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因為海水中含有很多鹽類物質,其中主要的是氯化鈉和氯化鎂。氯化鈉占70%,氯化鎂約占14%,氯化鈉咸味,氯化鎂則呈苦味。海水中所含的這些鹽類物質的數量很大,如果把世界上海水中的鹽類物質都分離出來,平鋪在陸地上,可使全世界陸地平均高度增加約150米。為了表示海水中鹽類物質的數量,我們采用鹽度,即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但大洋各處并不都一樣。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qū)在紅海,鹽度超過4.1%,鹽度最低的海區(qū)在波羅的海,鹽度不超過1%。

2.海水鹽度分布規(guī)律:從圖3.25“海洋表層鹽度、溫度隨緯度的變化”中可知:鹽度按緯度呈“馬鞍形”分布的規(guī)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歸線附近最高,中緯度海區(qū)又隨緯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緯度海區(qū)最低。概括地說,亦即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

3.影響鹽度分布的因素:海洋中的總鹽度是基本穩(wěn)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海區(qū)和同一海區(qū)的不同時刻,觀測到的鹽度是不同的,這就是說,鹽度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有變化。在外?;虼笱?,影響鹽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發(fā)等;在近岸地區(qū),鹽度則主要受河川徑流的影響。

對照海洋表面鹽度分布的規(guī)律,南北回歸線附近降水少,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的海水鹽度最高,赤道附近,受低氣壓帶影響,降水豐沛,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鹽度稍低。自回歸線向高緯度,隨著蒸發(fā)量的減弱,鹽度也逐漸降低。如紅海鹽度最高。蒸發(fā)使海水濃縮,鹽度增高,降水使海水稀釋,鹽度降低。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區(qū),海水鹽度一般較低。例如,在亞馬孫河口,從三角洲向外大約160千米內的海水都是淡水;波羅的海不僅蒸發(fā)量較小,而且四周陸上河流有大量的淡水匯入,對海水起了稀釋作用,成為鹽度最低的海區(qū)。

補充材料4:世界上鹽度最高、最低的海

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是紅海,鹽度最低的海是波羅的海。

紅海是印度洋的內海,位于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大部分海區(qū)介于10°N~30°N,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北信風的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降水稀少。如紅海北部年降水量僅為25毫米,南部也不過250毫米,而蒸發(fā)量卻很大,可達降水量的10倍以上。另外,紅海西岸是撒哈拉大沙漠的東部邊緣,東岸也是熱帶沙漠廣布,四周幾乎沒有淡水的注入、稀釋。其鹽度可高達4.1%,為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qū),波羅的海位于歐洲的北部,介于52°N~65°N之間,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fā)量比較小,加上四周每年有大小250多條河流帶來的淡水匯入、稀釋,因此形成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qū),還不到1%。

此外,除了上述我們學習到的蒸發(fā)量與降水量的關系、河川徑流的多少之外,影響某一海區(qū)鹽度高低的因素還有洋流。

洋流對海水鹽度的影響也很明顯。暖流的海水鹽度較高,寒流的海水鹽度較低。在同緯度地帶,暖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偏高;寒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偏低。關于洋流的性質、分類、特征等,我們將在下節(jié)學習。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海洋環(huán)境的第一節(jié)內容,主要包括地球上的海洋、海水溫度和海水鹽度三部分內容。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一些海洋知識及其概況,又了解了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其中后者是我們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我們更應重點理解和掌握。

在學習本節(jié)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海洋的一些理化性質,使它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課后作業(yè)]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循環(huán)的能量源泉是大氣運動

B.陸地上的生物水、土壤水等主要來自海洋

C.海洋和陸地之間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D.海洋占地球表面的96.53%

答案:B

2.有關海水溫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世界海洋的水溫7月份高于1月份

B.暖流流經的海區(qū)水溫一定高于寒流流經的海區(qū)的水溫

C.沿岸地形和氣象狀況也會影響海水溫度

D.同一緯度的海區(qū)水溫相同

答案:C

3.下列物質其熱量由小到大的排列,正確的是( )

①空氣②巖石③土壤④海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答案:A

4.當小亞細亞半島沿海地區(qū)處于旱季時,直布羅陀海峽表面海流P和斯里蘭卡以南表面海流Q的流向是( )

A.P從西向東,Q從東向西 B.P從東向西,Q從東向西

C.P從西向東,Q從西向東 D.P從東向西,Q從西向東

答案:C

5.一艘從波斯灣出發(fā)經蘇伊士運河到歐洲的油輪,在下列海域中吃水最淺的是…( )

A.波斯灣 B.紅海 C.地中海 D.波羅的海

答案:B

6.讀海洋表面平均鹽度和溫度按緯度分布的曲線圖(圖中A、B、C、D分別表示所對應緯度的海區(qū)),回答以下問題。

(1)圖中①曲線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世界大洋表層海水的鹽度分布規(guī)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A海區(qū)鹽度 ,原因是 ;B海區(qū)鹽度 ,原因是 ;C海區(qū)與D海區(qū)的緯度相同,而鹽度差異較大,C海區(qū)的鹽度比D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大洋表層平均水溫分布規(guī)律是_________________,7月份,南大西洋的熱量收支狀況是 ,1月份,北印度洋海區(qū)的水溫下降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洋表層平均鹽度分布曲線 海洋表層平均溫度分布曲線

(2)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海區(qū)遞減

(3)高 處于副熱帶海區(qū),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 低 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 高 60°S附近海域缺少陸上的淡水匯入,60°N附近有大量的陸上淡水匯入,對海區(qū)的鹽度起到稀釋作用

(4)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收入小于支出 太陽輻射減弱,海水熱量收入小于支出

7.(2000年上海)讀“年降水量與海洋表面平均鹽度按緯度分布圖”,回答:

(1)結合氣壓帶、風帶、溫度、降水量、蒸發(fā)量等因素,綜合分析海洋表面鹽度D緯度帶比C緯度高的原因。

(2)分析A緯度帶年降水量多的原因。

(3)分析A緯度帶海洋表面平均鹽度比E緯度帶低的主要原因。

答案:(1)D緯度帶緯度低,溫度較高,蒸發(fā)量大;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影響,降水少,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所以鹽度高。C緯度帶雖蒸發(fā)量大,但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影響,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所以鹽度低。

(2)A緯度帶受副極地低氣壓帶上升氣流影響,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大陸東岸受季風影響。

(3)A緯度帶位于北半球,陸地面積大,四周眾多河水注入,因此海洋表層平均鹽度較低,而E緯度帶位于南半球,大部分為海洋,缺少河水注入。

●板書設計

3.3 海水溫度和鹽度

一、地球上的海洋

1.地球的水庫:面積遼闊,水深巨大。

2.大氣的水源和熱源,調節(jié)地球氣溫。

3.海岸帶 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經濟最有利的地帶。

二、海水溫度

1.海水熱量的收入與支出

收入:主要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

支出:主要是海水蒸發(fā)所消耗的熱量

2.海水溫度的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

分布規(guī)律: 水平、垂直 (與太陽輻射有關)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緯度位置、季節(jié)變化、洋流、深度等。

3.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jié)作用:熱容大,海洋上空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小。

三、海水鹽度

1.鹽度的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大洋平均鹽度為3.5%。

2.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以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

3.影響鹽度分布的因素:蒸發(fā)量與降水量的關系、河川徑流、洋流。

更多地理教學設計分享,盡在查字典地理網,精彩內容持續(xù)更新中~~~

【高中地理必修三《海水溫度和鹽度》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體會與思考

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創(chuàng)新嘗試

高中地理聯系實踐進行教學探究

地理課程改革與地理教材表述問題

高中地理新教材與案例教學

必修課程地理Ⅰ的教材處理與教學方法建議

地理課后教學反思雜談

試論地理課堂教學過程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美育

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科學性的幾點認識

最新地理方法與設計
熱門地理方法與設計
精品推廣
隨機推薦地理方法與設計
學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