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圖1顯示我國四個省2004年三種谷物的種植面積。讀圖1,回答1-2題。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麥、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麥、水稻
C.水稻、小麥、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麥
解析:考察初中二年級和高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國農作物的分布情況和中國行政區(qū)劃。由于氣溫和降水的不同,我國的農作物從南向北依次為水稻,小麥、玉米。秦嶺-淮河是重要的分界線,此線以北為小麥、玉米,此線以南是水稻為主。根據所給的三個省區(qū)的位置可以得出答案。
2.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廣東 D.甘肅
解析:考察中國行政區(qū)劃和中國作物分布情況,安徽省在淮河附近,所以水稻和小麥各半,得出答案
雪線高度是指終年積雪下限的海拔。圖2表示全球不同緯度多年平均雪線高度、氣溫、降水量的分布。讀圖2,回答3-5題。
3.表示多年平均雪線高度、氣溫、降水量的曲線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考察氣候中的氣溫、降水分布規(guī)律以及受氣溫和降水影響的多年平均雪線高度,氣溫、降水曲線是課本知識的變式圖,學生只要知道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即可判斷出。②為氣溫曲線,由赤道部分多雨,回歸線附近少雨,可得出。③為降水量的曲線。①顯然即為多年平均雪線高度。
4.多年平均雪線高度
A.隨緯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熱帶地區(qū)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區(qū)較高 D.在南半球低緯度地區(qū)最低
解析:只要做出了第3題,即可從圖上看出答案;雪線在副熱帶地區(qū)最高,由副熱帶向高低緯降低。
5.依圖示資料可知
A.北半球高緯地區(qū)多年平均氣溫與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緯地區(qū)多年平均雪線高度與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線高度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
D.北半球高緯地區(qū)陸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解析:題目是要求依圖示資料來回答,從圖中一看就可以得知B、C答案都是錯的,圖中并沒有反映陸地面積大小,所以D答案錯。
表1為四個國家1998年能源消費情況。讀表1,回答6-8題。
國家 | 能源消費總量 (億噸標準煤) | 單位GDP能耗 (噸標準煤/萬美元) | 能源消費構成(%) | |||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氣 | 水電和核電 | |||
① | 13.2 | 14.22 | 69.6 | 21.5 | 2.2 | 6.7 |
② | 30.7 | 3.73 | 24.9 | 39.7 | 25.7 | 9.7 |
③ | 7.1 | 1.89 | 17.7 | 51.1 | 12.5 | 18.7 |
④ | 8.5 | 30.7 | 17.3 | 20.6 | 55.3 | 6.8 |
6.表1數據表明
A.①國以煤為主,且核電消費量最大
B.②國礦物能源消費構成較均衡,且石油消費量最大
C.③國以石油為主,且石油消費量在四國中居首位
D.④國以天然氣為主,且天然氣消費量在四國中居首位
解析:本題是依據表格所給的數據進行判斷,要充分應用好表格所給條件,根據各國能源消耗總量和能源消費構成(%),快速計算出各個國家的各種能源的大致總量。
國家 | 各國能源消費量 | |||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氣 | 水電和核電 | |
① | 13.2×69.6%﹦9.2(億噸) | 2.8(億噸) | 0.3(億噸) | 0.9(億噸標準煤) |
② | 7.6(億噸) | 12(億噸) | 7.9(億噸) | 3.0(億噸標準煤) |
③ | 1.2(億噸) | 3.6(億噸) | 0.9(億噸) | 1.3(億噸標準煤) |
④ | 1.5(億噸) | 1.8(億噸) | 4.5(億噸) | 0.58(億噸標準煤) |
表格中的水電和核電單位應該是“度”,但是在考試中,不一定非要清楚,只要知道這四個國家用電量的大小即可。從計算結果看出,除煤以外,石油、天然氣、水電和核電都是②國最多,因此只有B答案正確。
7.①-④所代表的國家依次是
A.俄羅斯、美國、日本、中國 B.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
C.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 D.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
解析:中國能源是以煤為主,是世界上用煤最多的國家,由于是發(fā)展中國家,單位GDP能耗巨大,所以①國肯定是中國;②、③單位GDP能耗最少肯定是發(fā)達國家;②除煤以外,石油、天然氣、水電和核電都是最多國家,顯然②應該是美國;③既是發(fā)達國家且單位GDP能耗最少,所以③是日本;④就是俄羅斯。
8.人均消費能源較為相近的一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要能夠做出6、7題,本題就簡單了。俄羅斯和日本總人口接近,能源消費總量也接近,所以是C.③④。
要能夠輕松的解決本題,首先要弄懂表格的意思,其次要知道幾個國家的主要地理數據,最后根據題意,算出所需的數據。
據報道,哈爾濱地區(qū)2004年10月14日出現(xiàn)的日偏食開始于9時20分,結束于10時57分。當哈爾濱日食結束時,美國阿拉斯加州某地為13日16時57分。那里人們看到的日偏食開始于13日17時55分,結束與13日18時46分。讀圖3,完成9-11題。
9.圖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夠同時看到這次日偏食的全過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開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結束
解析:從哈爾濱10時57分日食結束時,美國阿拉斯加州某地為13日16時57分,可以推出美國阿拉斯加州是用西10區(qū)的區(qū)時,甲地也是在西10區(qū)。美國阿拉斯加州某地人們看到的日偏食開始于13日17時55分,結束于13日18時46分。甲地是北緯60度多,10月14日時是秋分后20天,北半球此時晝短夜長,17時55分天也黑,所以看不見太陽,所以就看不見日食。所以只有C符合答案要求。本題考察的是晝夜長短和區(qū)時的計算。
10.報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區(qū)使用的時間是
A.地方時 B.西10區(qū)的區(qū)時 C.西9區(qū)的區(qū)時 D.西8區(qū)的區(qū)時
解析:從哈爾濱10時57分日食結束時,美國阿拉斯加州某地為13日16時57分,可以推出美國阿拉斯加州是用西10區(qū)的區(qū)時,甲地也是在西10區(qū)。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這次日偏食結束的地區(qū),其使用的區(qū)時與地方時相差約
A.0小時 B.1小時 C.2小時 D.3小時
解析:從那里人們看到的日偏食開始于13日17時55分,結束于13日18時46分,所以只能是在西10區(qū)中央經線以西而且18時46分天還亮的地區(qū),即其使用的區(qū)時與地方時相差約2小時的地區(qū)。
第Ⅱ卷
36.沙塵暴是指強風從地面卷起大量沙塵,使大氣水平能見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氣現(xiàn)象。圖5示意我國沙塵暴主要活動路徑和強沙塵暴多發(fā)區(qū);圖6、圖7依次表示1464-1913年華北地區(qū)沙塵暴按月份累計次數和逐年統(tǒng)計次數。分析圖5、圖6、圖7,回答下列問題。
(1)西路沙塵暴先后影響的兩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
(2)西北路沙塵暴先后影響的地理區(qū)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內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
解析:(1)、(2)兩題主要考察中國地形區(qū)。
(3)說明圖5中強沙塵暴多發(fā)區(qū)的地表環(huán)境特點。
解析:題目中的“地表環(huán)境特點”顯然是指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要從氣候、植被,地形等幾個方面來解答,本題涉及“沙塵暴多發(fā)區(qū)”,還要考慮地表多沙。氣候干旱缺水→地表植被稀少→沙漠(荒漠和黃土)廣布。
(4)指出圖6所示的沙塵暴季節(jié)分布特點,并說明其自然原因。
解析:“沙塵暴季節(jié)分布特點”在課本上和許多報道中都經常提到;沙塵暴季節(jié)分布特點的自然原因還是要從自然環(huán)境的氣候、植被、地形等幾個方面來解答,此時氣候干旱,地表增溫快,表土(地表)疏松、植被又最稀疏,大風天氣較多,所以是沙塵暴多發(fā)季節(jié)。
(5)在圖7顯示的450年間,沙塵暴發(fā)生次數的變化呈現(xiàn)出 的規(guī)律。在明王朝滅亡時,沙塵暴約發(fā)生了 次。
解析:在圖中可以看出有高低分布的規(guī)律性,大約是11年一個周期。明王朝滅亡時是1644年,假如不知道歷史知識就不知道約發(fā)生多少次。
39.在中國,近代鐵路和公路出現(xiàn)之前,河流的交通運輸功能往往決定了城市的區(qū)位。圖9所示通商口岸的選擇與它們方便的水路交通條件密切相關。
(1)比較圖9中A、E兩城市在河流交通運輸中的區(qū)位特點。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影響城市區(qū)位因素的河流交通運輸,A在漢江和長江交匯處,E在長江入??谔?。
(2)影響A、B、C、D、E城市的區(qū)位,除交通因素外,還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除交通因素外的影響城市區(qū)位的因素,只要把影響城市區(qū)位因素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背出來即可。
(3)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極大地影響了其他交通線路的選擇。分別寫出目前經過A、B、C三城市的我國南北鐵路干線的名稱。
解析:本題是考察中國鐵路網。只要考生不把題目讀錯,又知道中國鐵路網,是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淺析高考文綜I(地理部分)試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