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專題對于高三學生來講是較難復習的內(nèi)容之一。因此,要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運用案例小結(jié)、習題模式,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黃赤交角──地球上晝夜長短變化的關(guān)鍵因素
黃赤交角是地球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運動的地理意義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了地球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因此,黃赤交角與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的關(guān)系是高考的重點,它是中學地理學科的基礎,在高考復習備考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題例1] 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會發(fā)生微弱的變化,據(jù)此,討論下列問題:
(1)若此角度變大,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會怎樣變化?
(2)若此角度變小,則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范圍及北半球熱帶高壓的位置將如何變化?(2002年廣東卷)
[小結(jié)] 從這個案例中教師要解決以下問題:
1.明確黃赤交角的構(gòu)成:地球公轉(zhuǎn)的黃道面與地球自轉(zhuǎn)形成的赤道面之間的夾角。
2.明確黃赤交角的大小與回歸線的度數(shù)與極圈度數(shù)的關(guān)系:即若黃赤交角的度數(shù)大小與回歸線的度數(shù)相等,與極圈的度數(shù)互為余角。
3.明確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即若黃赤交角變大則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將變大;若黃赤交角變小則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將變?。ù?、秋分時除外)。
4.明確時間看變化:(1)春分到夏至,晝變長,夜變短;(2)夏至到秋分,晝變短,夜變長;(3)秋分到冬至,晝變短,夜變長;(4)冬至到春分,晝變長,夜變短。
以上4個問題提出,可以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再總結(jié)。另外在回答「題例1」第(1)小題的時候,可以借用一個極端值,即黃赤交角為90度時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會怎樣變化?相信這樣一來,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將帶來哪些結(jié)果。
[習題1] 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晝時間,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回答1~3題。(2002年上海卷)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
白晝時間 | 5小時30分 | 9小時09分 | 11小時25分 | 13小時56分 |
1.四地中屬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處緯度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晝時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轉(zhuǎn) ②地球的自轉(zhuǎn) ③黃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時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太陽光照圖的類型識別(晨昏線)
晨昏線是一個基本概念,學生很容易掌握,但高考題目往往是太陽光照圖的判讀,會從晨昏線特點人手要求分析判斷有關(guān)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進而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
[題例2]讀圖1回答:
(1)當AB為晨線時,此日是 前后,判斷理由 。
(2)當DF為昏線時,此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是 。
(3)當AC為晨線時,此時是 節(jié)氣;當DE為昏線,此日是 節(jié)氣;當AD為晨線時,此日是 節(jié)氣。
(4)若DE為晨線,此時北京時間是 ;當北京時間為8點整,DF是 線。
[小結(jié)]從這個案例中教師要解決以下問題:
1.二分二至日時晨昏線與極圈的關(guān)系:
(1)春分和秋分: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晨昏線和極圈相交,并垂直。
(2)夏至日:晨昏線和北極圈相切,即晨昏線和北極圈只有一個交點。
(3)同理,冬至日:晨昏線和南極圈相切,即晨昏線和南極圈只有一個交點。
2.如何從晨昏線推算地方時: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其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其地方時為18點,掌握這個知識點,然后再按地方時的計算方法算時間。
[習題2] 讀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題:
(1)該圖表示的是每年 (節(jié)氣)日的情況,此刻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
(2)圖中,甲乙兩地均位于晨昏線中的 線上,乙地日出時刻是 點鐘。
(3)按圖中所示情況,北京時間是 點鐘,中國南極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達 小時。
(4)在圖示的這一天,下列地點中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是
A.北京 B.廣州C.甲地 D.乙地
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及應用
隨著高考取消了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之后,這一知識點的難度有所下降,只需要學會運用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guī)律既可。
[題例3]讀圖3,圖中DE為昏線,讀后回答下列問題: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
(2)A、B兩地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大的是 ,A、B兩地日出較早的是 。
(3)此時赤道上晝的范圍是 。
[小結(jié)]從這個案例中教師要解決以下問題:
1.太陽直射點的判斷:太陽直射點包括經(jīng)度位置和緯度位置,緯度位置的判讀可參照"二分二至日時晨昏線與極圈的關(guān)系",學生一般都掌握的較好。關(guān)鍵是經(jīng)度位置的判斷,需要明白太陽直射點所在經(jīng)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jīng)線,反之地方時為12點的經(jīng)線即太陽直射點所在經(jīng)線也成立。
2.正午太陽高度規(guī)律的應用:讓學生把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guī)律闡述一遍,然后總結(jié)規(guī)律。
(1)規(guī)律:從直射點往南北兩側(cè)遞減;離直射點距離越近(緯度差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2)最值: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達一年中最大值,整個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歸線時,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達一年中最大值;整個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值。
3.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的應用:讓學生把二分二至日的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闡述一遍,規(guī)律略。
[習題3] 圖4中4條曲線分別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陽高度的全天變化情況,據(jù)此判斷下列各選項中,對四地緯度位置的說法與圖示情況相符合的是( )
①A.23°26′N B.46°52′NC.66°34′N D.90°N
②A.90°N B.66°34′NC.23°26′N D.0°
③A.0°B.23°26′N C.90°N D.66°34′N
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
四、時間的計算與日期的變更
時間的計算包括地方時和區(qū)時,兩者分開,學生容易掌握,但如果在同一幅圖上面學生就比較容易混淆。
[題例4] 讀圖5,回答下列各題:
(1)A點此時是點鐘。
(2)此圖表示的日期是月日前后的陽光照射圖。
(3)此時與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區(qū)共跨了個時區(qū)。
(4)此時以和的經(jīng)線圈將地球分為兩天。
[小結(jié)] 從這個題例中教師要解決以下問題:
1.地方時和區(qū)時不同的概念及推算方法,這一內(nèi)容在其他專題中講過,這里只點到為止。
2.今天和明天的區(qū)分:今天和明天的區(qū)分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同一地點從時間上分,以24點為分界,24點之前是今天,過了24點是明天;另一個區(qū)分就是日界線,不管某地的地方時是多少,但只要是在日界線的兩側(cè),就屬于不同一天。簡單的講,今天和明天的界線有兩條:180度經(jīng)線和地方時為24點(或0點)的經(jīng)線。
[習題4] 如圖6中的兩條虛線,一條是晨昏線,另一條兩側(cè)大部分地區(qū)日期不同,此時地球公轉(zhuǎn)速度較慢,讀圖完成:1.若圖中的時間為7日和8日,甲地為( )
A.7日4時 B.8日8時 C.7日8時 D.8日4時
二、總結(jié)地球運動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關(guān)系
在講完了這幾個典型的題例和習題之后,可以用圖表的形式把地球運動的邏輯關(guān)系簡單表示出來,如下圖:
參考答案
[題例1] (1)此角度變大,黃赤交角變小,北京正午太陽高度的年內(nèi)變化變小,年晝夜長短變幅減少。
(2)太陽直射范圍增大,北半球熱帶高壓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動范圍增大。
[題例2] (1)12月22日北極圈以北地區(qū)發(fā)生極夜現(xiàn)象
(2)23°26′ (3)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 (4)20點 晨
[題例3](1)23°26′N,110°W (2)AB (3)160°E~180°~20°W
[題例4](1)4 (2)12 22 (3)21 (4)135° E180°
[習題1] 1.D 2.B 3.D
[習題2](1)夏至23°26′N,180° (2)晨4 (3)824 (4)B
[習題3]② [習題4]B
【運用“題例-小結(jié)-習題”模式復習“地球的運動”】相關(guān)文章:
★ 德國科研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將繪制3D地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