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地球的運動》
【教學目標】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chǎn)生的地理意義;其中季節(jié)變化又是難點;
【課時安排】2~3個課時;
【教學方法】演示法、談話法、練習法、講授法等;
【教具】地球儀、手電筒各一個;flash課件;
【情感價值】通過對地球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初步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材處理】從現(xiàn)象上看,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學生自小從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學生從理論上解釋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產(chǎn)生的原因。因此,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請大家解一下原因。學生爭搶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轉,另一方面還在繞日公轉。
【活動】1.用手電筒當作太陽,請兩位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
2.請同學們觀察演示,并對地球自轉、公轉做簡單的描述、評價、對比等。
二、地球的自轉
【設置問題】在學生演示活動結束后,教師設置以下問題:
1.若地球不自轉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地球永遠是白天。
以上問題學生通過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著,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產(chǎn)生的?在一定時間的探究活動結束后,學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語言準確地描述晝夜交替現(xiàn)象。
【演示】
1.用紅色的粉筆將地球儀的任一經(jīng)線圈勾畫出來;
2.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西向東轉動,借手電筒的光束當太陽;3、讓學生觀察:當一紅色經(jīng)線正對太陽時是什么時間(正午),另一紅色經(jīng)線背向太陽時是什么時間(子夜);當這兩條經(jīng)線隨地球儀不停轉動時時間怎樣變化(晝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導學生歸納描述: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就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轉
【活動與探究】讓學生觀察《地球公轉示意》圖,自由合作完成下面問題:1填表(用flash課件演示地球繞日公轉運動)
節(jié)氣 | 時間 | 太陽直射點 | 四季劃分 |
春分 | ? | ? | ? |
夏至 | ? | ? | ? |
秋分 | ? | ? | ? |
冬至 | ? | ? | ? |
2.一口井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井底的機會,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課件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有一個地方一年四季晝夜平分,這個地方位于哪里?
4.結合生活經(jīng)驗,比較6月1日、12月1日晝夜長短情況。
5.地球繞日公轉運動中是直著身子還是傾斜著身子?如果是直著身子,能不能產(chǎn)生四季?
教學中教師及時檢查、指導各小組的活動。最后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 | 方向 | 周期 | 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
地球自轉 | 自西向東 | 一天(24小時) | 晝夜長短 |
地球公轉 | 自西向東 | 一年(365天) |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變化 |
四、地球上的五帶
【問題與假想】
1.如下圖:在三種情況下,哪個點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多,地面的氣溫最高?
2.演示:用手電筒做太陽光源,在教室黑暗處按上圖三種情況照射墻面。要求學生觀察:在三種情況下墻上光斑亮度強弱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如下圖a,若地球是一個平面,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
4.如下圖b(同時與圖a比較):地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若地球不自轉,會不會產(chǎn)生四季變化?
5.探究題:在生活中,太陽能裝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后歸納:根據(jù)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表劃分為五帶(同時要求學生讀教材第12頁的圖說出地球上的五帶)。
【活動與練習】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上的五帶》圖,完成下面問題:1、中國主要位于哪個溫度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哪個?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陸在哪里?
【小結】
1.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大陸,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大陸。
【教學后記】教學中要貼近生活經(jīng)驗設計問題,盡量降低問題難度,鼓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地球的運動》探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地理教學反思㈡
★ 地理課的繪圖教學
★ 地球儀的六大功用
★ 試論地理教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