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知道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氣環(huán)流運動的規(guī)律。
2.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并據(jù)此解釋相關的氣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夠運用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理解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4.根據(jù)相關圖表準確判斷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并能正確分析其成因。
教學重點、難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及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3.判斷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并能正確分析其成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復習回顧】
(1)請同學在板圖1中寫出A、B兩點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氣壓狀況,并畫出A、B兩點間高空及地面的風向。
(2)板圖2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壓線分布圖,請同學在圖中分別畫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影響下A點的風向。畫完后請學生回答: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氣運動最常見的形式是什么?在運動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風向偏轉的規(guī)律是什么?
【新課導入】“二戰(zhàn)”期間,日本釋放的眾多氫氣球炸彈,飛落到美國本土,造成美國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國民眾恐慌。
【想一想】大家知道這些氫氣球炸彈是如何“飄”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美國的嗎?
【板書】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一課時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指導看書】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大氣運動是怎樣形成的?有什么意義?
2.什么是大氣環(huán)流?
【學生回答】略。
【板書】一、大氣環(huán)流
由于不同緯度地區(qū)所得到的太陽輻射的差異,導致高低緯度間產生熱量的差異,會驅使大氣不斷地運動。
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通稱為大氣環(huán)流。
【轉承】 “大氣環(huán)流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三圈環(huán)流
第一步假設: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轉;③太陽直射赤道(不移動)。
【PPT演示】單圈環(huán)流的形成。
在地球上,赤道地區(qū)獲得太陽輻射多,氣溫高,形成低壓,而兩極地區(qū)冷,形成高壓,空氣在赤道地區(qū)受熱上升(紅箭頭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氣壓,極地空氣冷卻下沉(藍箭頭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氣壓,赤道大氣由高空流向極地(紅箭頭向北彎,用膠條與藍箭頭底部相連),極地大氣則由地面流向赤道(藍箭頭向南彎,并用膠條固定在地球儀上),形成單圈環(huán)流。
【板書】1.冷熱不均使其動,形成單圈環(huán)流
由于不同緯度太陽輻射能多少不均,高緯地區(qū)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少,而低緯地區(qū)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多,這樣高低緯度間產生了溫度差異,形成了一個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huán)流。
【啟發(fā)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3的活動部分,思考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huán)流是否能夠維持?為什么?
【學生回答】不能,因為地球實際是在不停的運動的。
【教師總結,繼續(xù)啟發(fā)】請同學們想一想,在運動的地球上大氣受幾個力的作用?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下面我們仍然假設地表均勻,來研究在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下,大氣環(huán)流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請看PPT。
【教師演示】
第二步假設:①地表均一;②太陽直射點赤道(不移動)。
【講解】首先,講解低緯環(huán)流的形成:赤道地區(qū)空氣因受熱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氣壓,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可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稱為赤道氣壓帶。而極地地區(qū)空氣因冷卻而下沉,致使極地上空形成低氣壓,地面形成高氣壓。這樣,高空的水平氣壓氣壓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極地(啟發(fā)學生思考得出)。設計如下的師生問答。
【啟發(fā)提問】空氣由赤道流向北極,將形成什么風向的風?
【學生回答】南風。
【啟發(fā)提問】風能一直向北吹嗎?
【學生回答】要受到地轉偏力的影響。
【啟發(fā)提問】風向要怎樣?向哪偏轉?偏轉為什么風?
【學生回答】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備注:教師用手勢或身體表示)
【啟發(fā)提問】高空的磨擦力大?。?/p>
【學生回答】小。(備注:教師進一步指出:可忽略為零)。
【啟發(fā)提問】因此,南風最終會偏成什么風?
【學生回答】西風。
【啟發(fā)提問】回答得很好。正是因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緯30°附近南風偏轉為北風。這樣,赤道流向極地的氣流還能北上嗎?
【學生回答】不能。
【啟發(fā)提問】那會怎樣呢?(要啟發(fā)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下沉。
【啟發(fā)提問】對。氣流最終在北緯30°附近下沉。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氣壓將會怎樣?
【學生回答】升高。
【啟發(fā)提問】形成高氣壓,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這樣,大氣就要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線運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不能。要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啟發(fā)提問】非常正確。(演示并引導學生畫出東北信風、東南信風)東北信風與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這樣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qū)之間就形成了低緯度環(huán)流圈。
【啟發(fā)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幾個環(huán)流圈呢?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有三個,即:A.低緯環(huán)流圈 B.中緯環(huán)流圈 C.高緯環(huán)流圈。
【板書】2. 地球自轉使其偏,形成三圈環(huán)流
【總結概括】由于大氣環(huán)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它們的名稱從北往南依次是(指掛圖):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啟發(fā)提問】在高低氣壓帶之間有水平氣壓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個風帶,你能否根據(jù)高低氣壓狀況,畫出風向?如果在南半球風向如何?找一同學將風向畫到示意圖上。
【總結】它們的名稱從北往南分別是(指掛圖):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低緯(東北)信風帶、低緯(東南)信風帶、中緯西風帶、極地東風帶。
【板書】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想一想】現(xiàn)在大家知道這些氫氣球炸彈是如何“飄”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美國的嗎?
【學生回答】略。
【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掌握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如果只考慮冷熱不均造成地球上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應該形成單圈環(huán)流的大氣運動;但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使大氣的水平運動發(fā)生偏轉,形成三圈環(huán)流。在近地面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較大的是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下面我們列表比較這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的分布、成因、特征等。
(1)全球的氣壓帶
氣壓帶 | 分布 | 成因 | 特征 | 氣流 | 性質 |
赤道低 氣壓帶 | 赤道(0°) 附近 | 熱力原因:終年受熱,氣流上升 | 熱低壓 | 上升 | 濕熱 |
副熱帶 高氣壓 帶 | 南北緯 30°附近 | 動力原因:高空氣流聚集,被迫下沉 | 熱高壓 | 下沉 | 干熱 |
副極地 低氣壓 帶 | 南北緯 60°附近 | 動力原因:冷暖氣流相遇,暖空氣爬升 | 冷低壓 | 上升 | 溫濕 |
極地高 氣壓帶 | 兩極(南 北緯90°) 附近 | 熱力原因:終年寒冷,氣流下沉 | 冷高壓 | 下沉 | 冷干 |
(2)全球的風帶
風帶 | 分布 | 風向 | 性質 | |
北半球 | 南半球 | ? | ||
低緯信 風帶 | 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 | 東北風 | 東南風 | 干燥 |
中緯西 風帶 |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 西南風 | 西北風 | 溫濕 |
極地東 風帶 | 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 | 東北風 | 東南風 | 冷干 |
【轉承】地球主要有哪兩種基本的運動形式?。?/p>
【學生回答】略。
【轉承】對,是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運動形式。哪位同學能夠說出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
【啟發(fā)提問】請同學們讀課本P35圖2.11,討論此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分析形成原因。
【學生回答】略。
由于太陽直射點位置有季節(jié)移動,使氣壓帶和風帶也產生了移動,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書】3. 地球公轉使其移
【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我們這節(jié)課的研究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勻,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huán)流是復雜的多,下節(jié)課我們再繼續(xù)學習。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相關文章:
★ 悉尼
★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的個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