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
平均半徑為6371km
最大周長為4萬km
表面積約5.1億km2
3.地圖:
a.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b.方向:看指向標或經(jīng)緯網(wǎng)。當指向標與經(jīng)緯網(wǎng)都沒有時(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c.比例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分類:數(shù)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圖像比例尺。
二、經(jīng)緯線和經(jīng)緯度
1.東經(jīng)E西經(jīng)W北緯N南緯S
2.緯線呈圓圈所有的緯線都相互平行,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3.經(jīng)線呈半圓狀又稱子午線,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特殊的經(jīng)緯線
?赤道(0°緯線):南北半球分界線 ,最長的緯線?20°W,160°E所組成的經(jīng)線圈分東西半球。
?0°經(jīng)線是東西經(jīng)起始點。
四、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1.自轉產(chǎn)生晝夜更替,公轉產(chǎn)生四季更替。
2.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節(jié)氣 |
時間 |
太陽直射點 |
晝夜現(xiàn)象 |
春分 |
3月20或21日 |
赤道 |
晝夜平分 |
夏至 |
6月21或22日 |
北回歸線 |
晝長夜短 |
秋分 |
9月22或23日 |
赤道 |
晝夜平分 |
冬至 |
12月22或23日 |
南回歸線 |
晝短夜長 |
名稱 |
范圍 |
氣候 |
有無太陽直射 |
有無極晝極夜 |
熱帶 |
22.5°N–23.5°S |
全年皆夏 |
有(兩次) |
無 |
北溫帶 |
22.5°N–66.5°N |
四季分明 |
無 |
無 |
南溫帶 |
22.5°S-66.5°S |
四季分明 |
無 |
無 |
北寒帶 |
66.5°N–北極點 |
全年皆冬 |
無 |
有 |
南寒帶 |
66.5°S–南極點 |
全年皆冬 |
無 |
有 |
1.海拔:地名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2.相對高度: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3.山峰:等高線閉合,數(shù)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
4.盆地:等高線閉合,數(shù)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升高。
5.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
6.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
7.陡崖:等高線重疊。
8.鞍部:兩座山峰之間的部分。
七、大洲和大洋
1.三分陸,七分海:海洋占71%,陸地占29%。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西半球,南半球。南極為陸地四周圍繞著海洋,北極為海洋,四周被陸地包圍。
2.七大洲
名稱 |
特點 |
位置 |
||
亞洲 |
面積最大 |
合稱為亞歐大陸 |
北冰洋以南、印度洋以北、太平洋以西 |
東半球 |
歐洲 |
海拔最低、發(fā)達國家最多 |
北冰洋以南、大西洋以東 |
||
非洲 |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礦產(chǎn)最豐富、熱帶大陸 |
大西洋以東、印度洋以西 |
||
大洋洲 |
面積最小的大洲 |
太平洋以西、大西洋以東 |
||
北美洲 |
合稱為美洲 |
大西洋以西、太平洋以東 |
西半球 |
|
南美洲 |
||||
南極洲 |
跨經(jīng)度最廣、海拔最高 |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南 |
4.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黑海、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5.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6.北美、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7.歐、北美分界線:丹麥海峽
8.歐、非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9.亞、北美分界線:白令海峽
10.南美、南極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11.太平洋:面積最大最深、島嶼最多
12.大西洋:面積第二,外形呈S形
13.印度洋:面積第四,唯一一個全部都在東半球的大洋
14.北冰洋:面積最小,位置最北、氣溫最低、跨經(jīng)度最廣。
八、海陸變遷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2.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
3.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4.辦款碰撞擠壓,形成山脈
九、天氣與氣候
1.天氣是指一個地區(qū)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短時間,時刻在變。
2.氣候是指一個地區(qū)多年天氣平均狀況
3.影響氣候的因素:海陸因素、緯度因素、地形地勢
4.熱帶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5.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
6.寒帶氣候:寒帶氣候。
7.地形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初中地理復習資料(七上部分)】相關文章:
★ 高中地理復習農(nóng)業(yè)區(qū)的選擇精華點撥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