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襞魚會像小貓一樣招人喜歡嗎?
有些人可能會表示贊同。在他們眼中,一般意義上的可愛并不適用于襞魚,唯“丑萌”一詞才最為貼切。那么,究竟人類為何會認為某些其貌不揚的動物“丑的可愛”?Ben Patten拋出了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妨借此機會探討一下人們的心理機制,看一看究竟是何種原因,讓丑萌的它們“俘獲”了人類。
小狗和小兔子可以稱得上是傳統(tǒng)定義中可愛的代表,其吸引人類的原因無外乎大眼睛、大腦袋和柔軟的軀體。這些都和嬰兒的典型特征相仿,能夠觸發(fā)成年人養(yǎng)育和保護的本能。因此專家提出了這樣一種解釋,人們之所以會被“丑萌”的小動物吸引,或出于上述同樣的原因。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Konrad Lorenz甚至還為這種行為創(chuàng)造了一個專用術(shù)語——嬰兒圖式(Baby Schema)。
“丑萌”的動物(至少根據(jù)非正式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其中包括貌似困倦的樹懶、時刻瞪著天真無邪般大眼睛的跗猴、幽居深海的水滴魚、沙漠雨蛙以及有著大圓眼睛的跳蛛。
這些動物擁有類似嬰兒的特征,令人們產(chǎn)生“它們需要陪伴或照料”的感覺,進而引發(fā)慈愛般的情感,也就是可愛的生理反應,東京學藝大學的外國語言和文學教授、《可愛的美學與效應》一文的編輯Joshua Dale這樣解釋道。
面貌猙獰亦難掩萌態(tài)
在日本,丑萌還有專門的一個術(shù)語“kimo-kawaii”,翻譯過來的大致意思是“恐怖而又可愛”。廣島大學認知心理生理學實驗室的主管Hiroshi Nittono這樣說道。
比如說,日本人非常喜歡形似蟑螂的大王具足蟲,以至于他們仿照其外形制造了熱銷的毛絨公仔。
Nittono稱,在一本kimo-kawaii類型的圖畫書中,專門描繪了貓鼬、頂天眼金魚和藍海槍等動物。
“Kimo-Kawaii”的重點在于,雖然一只動物最初看起來可能面貌猙獰,但最終,觀看者會“覺得它很有趣,甚至想接近它,并進一步了解它,”Nittono這樣說道。
Nittono發(fā)現(xiàn),人類對嬰兒狀態(tài)的迷戀還帶來了另一個好處,即讓人們更加關(guān)注于細節(jié)。
在Nittono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先讓大學生觀看了小狗和小貓的圖片,然后再讓他們玩兒童游戲《Operation》,結(jié)果大學生們的精細運動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當他們觀看的是成年貓狗照片時,表現(xiàn)出的操作能力就沒有差別。
“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恐怖電影和其它流行文化中,通常會使用“極致之壞,亦等同極致之好”的美學手法,“丑萌”的出現(xiàn)就讓克萊姆森大學的心理學者Oriana Aragon想到這一點。
換句話說,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都其貌不揚的一種動物,稱其可愛,不失為一種打破常規(guī)的方式,Aragon這樣表示。
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就是一種典型的例子,它是一種夜間活動的靈長類動物,長著彎曲的、形如骷髏般的爪子,但同時它也有著一雙很大很萌的眼睛。
Nittono也認同上述說法,他認為如果人們在其貌不揚的動物身上看到可愛之處,不僅不會激發(fā)我們自身的保護性本能,反而會令我們產(chǎn)生快樂和輕松的感受。
“總之,這種心理變化非常有趣?!盢ittono這樣補充道。
【它們其貌不揚卻萌勁十足?】相關(guān)文章:
★ 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