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為輔,以化學過程(溶解與沉淀)為主。機械過程(流水侵蝕和沉積,重力崩塌和堆積)為輔的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都叫巖溶作用。巖溶作用發(fā)生的條件,就巖石而言,必須是可溶的,水才能進行溶蝕。其次,巖石必須是透水的,這樣地表水才能轉化為地下水,因為在巖溶過程中,地下水起著主導作用,才能形成做為巖溶標志的地下溶洞。就水而言,首先水必須具有溶蝕力,當水中含有CO2時,溶蝕力便會增大,其次,水必須是流動的,因為停滯的水很快就變成了飽和溶液而失去了溶蝕力。因此巖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蝕性、流動性就成為巖溶作用的基本條件。 巖溶的化學過程如下:
空氣CO2
水CO2+H2O→H2CO3→H +HCO3-
H++CaCO3→HCO3-+Ca
即CO2+H2O+CaCO3Ca +2(HCO3)-
水中化合的和游離的CO2處于平衡狀態(tài),當化合的CO2與石灰?guī)r起作用而減少時,平衡就遭到破壞,水中游離的CO2減少時,化合狀態(tài)的CO2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使水中的碳酸含量減少,這時CaCO3發(fā)生沉淀作用。但由于地表水不斷地補給,空氣中的CO2不停地擴散,結果使石灰?guī)r的溶解作用不斷發(fā)展,以致造成各種空洞,并且日益擴大,引起地下水的機械侵蝕和洞頂?shù)谋浪?,更促進巖溶作用發(fā)展。
巖溶 巖溶作用及其所產生的水文現(xiàn)象和地貌現(xiàn)象統(tǒng)稱巖溶,原稱喀斯特??λ固厥悄纤估蛭鞅辈渴?guī)r高原的地名,那里巖溶發(fā)育,因此,在十九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司威治,以此代表“水對可溶巖進行的一種特殊地質作用,過程及其結果”的專用詞。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科學文獻上也曾使用這一譯名。由于我國對碳酸鹽巖地區(qū)的現(xiàn)象研究歷史悠久,類型齊全,分布廣泛,因此在1966年2月,我國第二次喀斯特會議上,決定將“喀斯特”術語改為巖溶。發(fā)育在碳酸鹽類巖石以及巖鹽、石膏等可溶性巖石中的巖溶稱真巖溶;可溶性物質膠結的碎屑巖,黃土中鈣質成分被溶走而產生的類似巖溶的現(xiàn)象,統(tǒng)稱假巖溶。
【巖溶作用】相關文章:
★ 海南文昌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預計2010年前投入使用
★ 地球表面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