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兩者混合的可見聚合體。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觸地面。
由于云是復雜多樣的,又不停地變動著,它的發(fā)展演變對未來天氣有一定的指示性,所以在天氣預報工作中,對云的觀測和分析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云的觀測包括云狀、云高和云量三個方面。
工具與材料
有關的氣象觀測資料,云幕燈,氣球或是激光云高儀。
活動過程
1.云狀的觀測。
根據(jù)云的狀態(tài)、結構、顏色,可以把云分為四類,即卷云、層狀云、積狀云和積雨云。
卷云:云體具有纖維狀結構,常呈白色,有毛絲般光澤,形狀多樣,有羽毛狀、馬尾狀、絲條狀、鉤狀、團簇狀、片狀、砧狀等。陽光能透過該種云層照到地面的物體上,影子明顯。這種云的出現(xiàn)一般不會下雨。
層狀云:云層由團塊、薄片或條形云組成,常成行、成群或呈波狀排列。層狀云個體都相當大。云層有時布滿全天,有時分布稀疏,常呈灰色、灰白色或灰暗色。當層狀云降低、變厚、布滿全天時可引發(fā)雨、雪,但降水強度不大,多為陰雨連綿的天氣。
積狀云:它是由空氣對流上升、水汽凝結而成的云塊,底部水平,頂部凸起,云體邊界分明。由于對流強度的不同,積狀云可分為淡積云、濃積云和碎積云三種。淡積云的個體不大,云塊較扁平,薄的云塊呈白色,厚的云塊中部有淡影,它常常預示著空氣中的對流較弱,多為晴天。
積雨云:云體濃厚龐大,遠看很像聳立的高山。云頂由冰晶組成,呈白色,輪廓模糊,常呈鐵砧狀或馬鬃狀。云底陰暗混亂,起伏明顯,有時看上去好像有許多氣球懸浮在云的底部。積雨云常引發(fā)雷暴、陣雨,甚至冰雹、龍卷風。
2.云高的觀測。
云的底部(簡稱云底〕距觀測站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云高。根據(jù)云底與地面的高度可將云分為三種,即低云、中云和高云。低云的高度在2500米以下,它包括積云、積雨云、層積云、層云、雨層云和碎雨云。中云的高度在2500~5000米之間,可分為高層云和高積云兩類。高云的高度在5000米以上,分為卷云、卷層云和卷積云三類。
觀測云高有器測和估測兩種。
器測可采用云幕燈、氣球,或是用激光云高儀。用激光云高儀測云高時,是將一束能量很大的激光向云層發(fā)射出去,然后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脈沖信號,并用數(shù)字顯示出所用的時間。光的速度我們是知道的,根據(jù)測出的從發(fā)射到接收的時間,就可以求得云高。
目前氣象臺(站)大都采用估測法。用目力估測云高是最簡便的方法。進行目測時,可以先區(qū)分是低、中、高云中的哪一種,然后再結合經(jīng)驗估計云的具體高度。如果附近有已知高度的山峰、高大建筑物等,就可以按它們被云遮蔽的程度或云底離開它們的相對高度來估計云高。
3.云量的觀測。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數(shù)。估計云量時,把天空劃為十等份,其中云遮了幾份,云量就是幾。觀測時,人要站在空曠的地方,先面向南方半個天空,估計云占五分之幾,接著面向北方半個天空,估計云占五分之幾,就可算出總云量。例如云層布滿天空時,云量為10;碧空無云時,云量為0;天空被云遮蔽了十分之二時,云量就是2。
在觀測云量時,除總云量外,還要單獨估計低云量。記錄的格式是:總云量/低云量。例如當時總云量為7,低云量為4,記作7/4。
天氣預報中,常使用晴、少云、多云、陰等名詞,這就是根據(jù)云量的多少來確定的。晴指云量0~2,少云指云量3~5,多云指云量6~9,陰指云量9以上。
說明與延伸
1.為了在觀測中能正確判斷云狀,可參閱氣象部門編印的云圖加以對照比較,以提高識云的能力。
2.要測定云的高度,不但要了解各種云狀的特征,還要了解各層次云的云高范圍。
3.云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云狀千變?nèi)f化,云量也在不斷地由少變多或由多變少,云高也會變高或變低,而這些變化都是氣流運動的結果。因此觀測云的發(fā)展演變,對預測未來的天氣變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一般地說,如果云量增多,云層變厚,云底下降,這是天氣轉壞的征象;反之,如果云量減少,云層變薄,云底升高,則是天氣轉好的征象。
【云的觀測】相關文章:
★ 中國的國際湖泊
★ 世界水溫最高的海
★ 世界最大的沙漠
★ 高中地理難點解析
★ 看云識天氣
★ 世界最淡的海
★ 我國的八大沙漠
★ “五岳”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