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課教學實踐中,本人覺得以下六種方法對學生學習有幫助。
一、讀
讀圖是指從地圖上獲取各種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圍、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狀、方向等信息,以達到以圖知地的目的,其中讀圖順序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本人在教學中嚴格堅持按讀圖名、讀圖例、讀正圖的順序閱讀地圖,收效明顯。因為圖名代表著一幅圖的主題和要點,先讀圖名有著開門見山、排除干擾、直奔主題的指導意義;圖例是一幅圖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閱讀和熟記重要的圖例,是輕松獲知圖中信息的基礎;然后再讀正圖就顯得較為輕松、事半功倍。讀正圖時一般要根據地圖本身揭示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按地理事物的空間順序讀,這種方法適合閱讀反映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的地圖,如氣溫分布圖、人口分布示意圖;②按地理事物的時間順序讀,適合于閱讀表達地理事物隨時間發(fā)生變化的地圖,如地球公轉示意圖、人口增長圖等;③根據地理事物內在因果關系讀,適合于閱讀揭示地理事物內部聯系的地圖,如人地關系相關模式圖、氣候形成示意圖等。
二、劃
一幅地圖,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有著較多的地理事物,但對學生來說有點紛亂繁雜、抓不住重點的感覺。為此教師要讓學生敢于刪繁就簡,有意識的勾劃出較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稱并掌握它們的地理位置。一般來講,重要的地形區(qū)、主要的氣候類型、礦產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線等是需要劃出的重要信息,如我國能源中的幾幅圖,教師讓學生只劃出較為重要的名稱并掌握其位置即可。
三、描
地圖上有許多線狀地理事物和符號,如河流、交通線、分界線(區(qū)域、大洲、國家、省份界線)、等值線(等溫線、等高線、等蓋度線、等壓線等)和分布區(qū)界線(季風區(qū)非季風區(qū)分界線、水田旱田分界線、溫度帶界線、干濕地區(qū)界線、三級階梯界線)等。對其中一些重要的線狀地理事物和符號一定要要求學生在圖上描繪,以加深印象。
四、摹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示意圖,如高中(地理)上冊中的運動示意圖(地球運動示意圖、氣旋反氣旋示意圖、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水循環(huán)示意圖等)、分布示意圖(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板塊分布示意圖、全球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等)和其它一些示意圖。教學中讓學生對此類示意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照原圖進行臨摹,以求加深記憶、理解、掌握的程度。
五、析
析圖就是讓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隱性信息,以培養(yǎng)學生較高層次的讀圖能力。一般來講,析圖可從兩個層面進行。①第一層面:挖掘信息。地圖中的顯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河流、資源能源、交通線路等,要引導學生善于用顯性信息分析挖掘隱性信息,像氣候、植被、水文、農業(yè)生產的方式和特點、工業(yè)生產布局和特點、人口分布與流動等,如根據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形去分析它的氣候特征和高寒農牧業(yè)的形成,根據我國四大工業(yè)基地的位置、交通、礦產等條件分析其成因。②第二層面:提煉信息。通過對上述自然、經濟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讓學生理解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的整體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分異。
六、轉
轉就是地圖教學過程中的圖文轉換。①圖轉文:將圖中的信息用簡單明了的文字或表格總結出來,既便于學生理解,又便于記憶。如(東亞季風氣候圖)教學中,可將留轉化為下表。②文轉圖;將課文中的文字信息變?yōu)閳D表形式。又如寒暖流對海水溫度的影響可轉化為下面兩幅圖。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將地圖和文字有機結合,既發(fā)揮地圖直觀形象、內涵豐富、表現力突出的特點,又發(fā)揮文字表達扼要明了、言簡意賅的優(yōu)勢,進一步加深對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的認識
【初中地理課中的地圖教學】相關文章:
★ 巧過地理識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