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運動引發(fā)的狂濤駭浪,洶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墻內含極大的能量,沖上陸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 海嘯的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fā)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后,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里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據歷史記載,二千年以來,我國共發(fā)生過10次地震海嘯,平均200年左右出現一次。這表明我國沿海發(fā)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我國海區(qū)處于寬廣大陸架上,水深較淺大都在200米以內,不利于地震海嘯的形成與傳播。從地質構造上看,我國除了郯城--廬江大斷裂縱貫渤海外,沿海地區(qū)很少有大斷裂層和斷裂帶,在我國海區(qū)內也很少有島弧和海溝,所以,即使我國海區(qū)發(fā)生較強的地震,一般不會引起海底地殼大面積的垂直升降變化,缺乏引發(fā)海嘯的大地震。從1969年-1978年我國渤海、廣東陽江、遼寧海城、河北唐山發(fā)生的4次大地震結果看,盡管地震震級均在6級以上,均未引發(fā)地震海嘯。
形成分析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沖地帶,處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于極不穩(wěn)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里火山不斷噴發(fā),地震連連發(fā)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年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fā)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xù)到6月23日,在前后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后發(fā)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于8級的有3次。
太平洋地震帶上發(fā)生的地震海嘯對我國沿海影響又如何呢?在我國遼闊的近海海域內,分布著大小數千個島嶼礁灘。從渤海的廟島群島,到黃海的勾南沙、東海的舟山群島,臺灣島以及南海諸島,這些眾多島嶼構成了一個環(huán)繞大陸的弧形圈,形成一道海上屏障;在我國近海外側又有日本九洲、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諸島拱衛(wèi),又構成另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抵御著外海海嘯波的猛烈沖擊。加之寬廣大陸架淺海底摩擦阻力的作用,當海嘯波從深海傳播到我國海區(qū)時,其能量已迅速衰減,已構不成威脅。智利大海嘯發(fā)生時,海嘯波傳至上海時,在吳淞口驗潮站只記錄到15-20厘米的海嘯波高;傳至廣州時,閘坡海洋站僅測出這次地震海嘯波的微弱痕跡。由此可以說明,不僅我國沿海地區(qū)不易發(fā)生地震海嘯,就是遠海發(fā)生的地震海嘯也不會對我國沿海構成威脅。當然,加強地震海嘯發(fā)生機制的研究,準確預測和預報地震海嘯仍然是必要的,對防范突發(fā)性地震海嘯還是有意義的。
我國近海海域雖不具備地震海嘯的海洋條件,但地震引起1-2米波高的潮水涌上岸的情況還是發(fā)生過的。若發(fā)生7.5級以上強震,渤海和北黃海不會有地震海嘯影響,但臺灣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災害??梢姷卣鸷[仍是我國不容忽視的海洋災害,尤其是閩臺地區(qū),本地地震海嘯災害的潛在危險仍然存在。
海嘯的危害
劇烈震動之后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尸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fā)生。
【海嘯】相關文章:
★ 中學地理知識點:東南亞發(fā)生連環(huán)地震海嘯
★ 什么是風暴潮
★ 揭秘海嘯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