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rica Tennenhouse
2017年1月8日,一位名叫Dante de Kort的8歲男童,在他位于亞利桑那州中部的家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頭死去的領(lǐng)西猯。為了完成他學校的科學展覽項目,他在領(lǐng)西猯的尸體旁設下了一臺拍攝運動物體的相機,那是他祖父母送給他的生日禮物。
他并不知道他的學校項目會貢獻出這些動物會怎樣應對死亡的珍貴鏡頭。
2月時,普雷斯科特學院的生物學家Mariana Altrichter和她的女兒一起參加一場地區(qū)科學展覽,她立刻就被Kort的視頻吸引了。對這種群居的豬類哺乳動物做了多年研究,Altrichter了解領(lǐng)西猯有多團結(jié)緊密。但她從未目擊過猯群成員頻繁回到同伴尸體旁。
“真讓人驚訝,因為這并不是一種即現(xiàn)反應然后它們就離開了,它們反復回來持續(xù)了10天,”自然保護國際工會的西猯科專家小組主席Altrichter說。
應對死亡
各種動物的許多死亡儀式都被記敘了下來,包括大象,靈長類動物,海豚,還有例如烏鴉一類的鳥類。舉個例子,曾見大象連續(xù)多日看守著已故的象群成員,前后搖動并拖拽尸體,有些專家認為這種舉動是在表達悲傷。
但從沒有人觀察過西猯科三個物種中任何一個的死亡回應,而西猯遍及美洲,并常常組成大小不同的西猯群四處游蕩。
在視頻中,西猯密切關(guān)注著尸體,用鼻子挨擦,啃咬,嗅聞,并凝視著尸體。它們睡在尸體旁邊,甚至還試圖將它們的口鼻楔入尸體下方向上推來移動尸體。
而當一群郊狼靠近它們倒下的同伴時,西猯群將郊狼趕走了?!八鼈兙尤坏挚菇祭?,這真的驚訝到我了,”de Kort說,他注意到西猯的數(shù)量更多一些。
在第十天,郊狼們終于撕毀了腐爛的尸骸,從這時開始西猯群就不再來巡視了。De Kort和Altrichter在發(fā)表于12月5日的雜志《動物行為學》上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這一系列有趣的活動。
但它們究竟是否在哀悼?單憑這段影片很難確定,盡管Altrichter有信心這種行為符合科學定義:一只動物對待死去同伴的動作。
悲傷的情感是否會伴隨這些動作還不明確,她說明道。
情感動物
威廉與瑪麗學院的人類學榮譽教授,也是《動物是如何悲傷的》一書的作者Barbara J.King,并不認同哀悼和悲傷之間有差別。
她提出“尚存動物(對死亡)的情緒反應有普遍而可靠的證據(jù),從消沉的社交退縮到姿態(tài)和發(fā)聲中明顯可見的悲傷都能體現(xiàn)?!?/p>
但是,King也承認會有視頻中的動物可能既不悲傷也不是在哀悼的可能性。
在她看來,悲傷的最有力證據(jù)就是睡在尸體旁邊的行為,這一舉動不能僅僅歸于由好奇心,領(lǐng)土權(quán),或是其它原因而引起。考慮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詳細描述了動物對死亡的情緒反應,西猯會悲傷似乎十分合理,她補充道。
對西猯的進一步研究將能解答這些揮之不去的問題,而de Kort希望能參與到研究中。
“大多數(shù)人認為它們只是動物而已,”這個四年級的小男孩兒說,“但它們其實非常聰明,而且它們也有真性情?!?/p>
(譯者:追歆)
【影片顯示,“臭鼬豬”也許會哀悼它們死去的同伴】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