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沒有兩座相同的火山,不過火山形成的方式卻只有那么幾種。然而,看起來構成百慕大群島根基的古老火山卻是個例外。
科學家們對取自百慕大群島深處的巖石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座安靜的火山的形成方式截然不同。在本周發(fā)表于《自然》雜志上的新研究中,研究者不僅解決了一個有關這個美麗的大西洋島嶼的長期謎團,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火山形成方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小組檢查了一根近800米長的巖柱,也是唯一一個取自百慕大群島的巖芯樣本。1972年,工作人員在一個機場附近鉆出了這根巖柱,后來一直將其儲藏在新斯科舍的達爾豪斯大學,如今早已落滿灰塵。盡管研究小組猜測百慕大群島一定經(jīng)歷了不同尋常的地質事件,但對這塊巖石進行的全面地球化學分析還是令他們大吃一驚。
“在過去的50年里,科學家一直在對海洋熔巖進行地球化學研究,然而卻沒人發(fā)現(xiàn)我們在百慕大巖石樣本中發(fā)現(xiàn)的特征,”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康奈爾大學的地球化學家Esteban Gazel說?!坝袝r候,運氣好的話,你會獲得一些新的和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p>
明斯特大學的地球化學家、新研究的共同作者Sarah Mazza說,既然構建了新的火山形成模型,我們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百慕大并不孤單:大西洋中可能存在以相同或類似方式形成的其它火山?!拔覀冎皇沁€沒有找到這類火山,”她說。
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火山學家、地球化學家Aurelie Germa說,該團隊創(chuàng)建了一個百慕大火山形成模型,“可能有助于解釋”類似地質構造環(huán)境中的其它火山的“地球化學不一致性”,“這些不一致性以前沒有人能真正解釋”。
構造含鉛巖石
到目前為止,人們所知的構造火山的方法包括可塑的熾熱地幔中升起的羽柱,大洋中脊地區(qū)彼此分離的構造板塊,或者俯沖帶中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這些過程都能在地殼中形成巖漿塊,然后在地表形成隆起的山峰。
傳統(tǒng)上,科學家用地幔柱來解釋百慕大火山的下部分,這也是夏威夷群島的形成機制:靜止的地幔柱創(chuàng)造了許多火山島,這些火山島不斷生長并最終噴發(fā),最后隨著上面的構造板塊不斷移動而沉寂。
地球物理研究表明,百慕大群島下方確實存在一個向上移動的溫暖結構。不過,如果認為該結構是類似夏威夷島的地幔柱,證據(jù)并不充分。百慕大沒有類似夏威夷的島鏈,如果存在地幔柱,那么按照預測,在如今的百慕大東南地區(qū)也應該有火山活動,但實際上并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巖芯樣本就能發(fā)揮作用了。巖芯記錄了百慕大粉紅海灘之下隱藏的火山世界。首先,巖芯含有比例異常的不同鉛化合物,由兩種鈾衰變形成。只有在地幔內(nèi)部物質來源的地質年代較年輕,而百慕大下方的地幔極其古老的情況下,上述情況才能得到解釋。
然而,大西洋是一個特殊的地方:Mazza稱,大西洋之所以出現(xiàn),完全是因為數(shù)億年前盤古大陸的分裂。在這個超級大陸的形成或者毀滅過程中,滑動的地殼板塊被推入下方的地幔中,而這里未來有一天會變成大西洋。如果深入研究,這些注定要消失的板塊可能會成為研究小組尋找的年輕材料的來源。
瘋狂的地幔
這些板塊很可能存儲于地幔中所謂的過渡帶,也就是位于地下400-640公里處的物理異常區(qū)域。來自地幔過渡帶中的鉆石表明,地幔中含有相當于多個海洋的水,以及大量的化合物,比如二氧化碳。
果不其然,巖芯樣本中包含了這些地質指紋的痕跡。在百慕大群島的巖芯樣本中,輝石等含水礦物的出奇的潮濕,而眾所周知的是輝石極其干燥?;鹕綆r中的主要化合物二氧化硅也不應該如此常見,這表明它是由高比例的二氧化碳推擠出來的。
考慮到百慕大群島主要組成部分的來源,研究小組利用計算機模型計算出了接下來會發(fā)生的地質變化。
在距今3000萬年左右,百慕大地區(qū)的一次地質變動導致過渡帶深層邊界的地幔向上流動。在地幔的流動過程中,它帶走了這些靜止的板塊上的一些物質。
隨著地幔及其混合物周圍環(huán)境出現(xiàn)劇烈變化,這些物質開始熔化,形成了一中熔融湯。熔融湯徑直流向地殼,在那里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巖漿,巖漿噴發(fā)到海底,并最終形成了百慕大群島。
回到未來
長期以來,火山學家一直在推測板塊中部用于構造火山的物質來源。最新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了這些物質存在于地幔中部的有力證據(jù),并由此找到了一種新的火山形成方式。
史密森學會全球火山研究項目的火山學家Janine Krippner贊揚了該團隊采用多種方法展開研究,她說,這項研究是“一個成功的地質探測”。
馬里蘭大學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家Val Finlayson說,這項研究是“對百慕大群島起源的一次相當徹底的探索”。常規(guī)的地幔柱或許能解釋這種情況,因為深層地幔柱在上升過程中會吞噬回收的地質構造物質,進而創(chuàng)造出該團隊所看到的一些地球化學特征。不過,她表示,該團隊“全面、多維的方法”使其新理論更具說服力。
盡管該研究團隊對其理論很有信心,但他們也不是很確定:“說到底,這只是對百慕大形成原因的一種解釋,” Gazel說,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證實這一點。
赫爾大學的火山學家Rebecca Williams補充說,研究者之所以能構建這個非凡的理論,完全要歸功于20世紀70年代采集的這個巖芯樣本,當時還沒有揭示火山秘密所需的科學知識。
“誰知道未來我們的巖石樣本中會獲得什么發(fā)現(xiàn)呢?”她說。
【神秘百慕大:科學家發(fā)現(xiàn)新的火山形成方式】相關文章:
★ 科學家發(fā)現(xiàn)火星熔巖被毀 表明曾發(fā)生洪災
★ 科學家在西格陵蘭島發(fā)現(xiàn)古老地球的原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