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使命
新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還有待討論,不過發(fā)表于《地質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會提供一些線索,該研究深入探究了自然銀絲的形成機制。在上述研究中,Rakovan和另一組研究人員通過硫化銀合成了人造銀絲,以梳理其形成機制。早在16世紀就有文獻記載,當時冶煉銀礦的礦工報告說,他們在冶煉期間看到了閃閃發(fā)光的金屬絲。在新的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在硫化銀塊上創(chuàng)造溫度梯度以合成人造銀絲時,采用了類似的方法。
Rakovan解釋說,人造銀絲的形成源于硫化銀的一種特殊性質,即所謂的超離子傳導,也就是說在溫梯度度或電壓梯度的幫助下,銀離子會以驚人的速度穿越固態(tài)巖石。這些高速銀原子聚集在硫化銀塊的表面,最終將銀絲的尖端向上推離。隨著更多銀聚集于硫化銀塊的底部,銀絲就會繼續(xù)生長。在短短半小時內,研究人員就能培育出0.7公分長的銀絲。
“你可以看到銀絲在你眼前生長,” Rakovan說。
研究人員推測,或許速度就是自然銀絲中存在如此多相互連接的晶體的原因。黃金的活性更差,也不會自然形成硫化物,因此其生長速度可能就會慢得多,能夠形成更大更少的晶體。Rakovan把這個過程比作砌一堵磚墻。
“如果你慢慢地建造一堵磚墻,你會建成一堵又平又直的墻。但如果每個人都匆忙地把磚頭扔下去,然后把它們粘結在一起,那這堵墻就會充滿缺陷。從本質上講,這些缺陷就是(晶體)晶粒邊界,”他說。未來,研究者將會通過高科技手段對黃金和白銀進行研究,可能有助于找出其中一些答案。
Rakovan補充說:“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對自然銀絲的認識超過了過去400年。我們的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意非常了不起?!?/p>
對于Alonzo-Perez來說,新研究有著更大的意義:“我覺得我們完成了博物館藏品的使命,”她說。
雖然博物館是公共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博物館也是一個寶庫,為未來的科學家保護人類的自然歷史,而科學家則可以通過更加靈敏的測試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比如用粒子加速器研究一個多世紀前發(fā)現(xiàn)的黃金樣本。
“博物館的大多數(shù)藏品都是用來展覽的,人們來這里參觀和欣賞,”她說?!安贿^,我認為,歸根結底博物館藏品的目的是用于科學和研究,推動科學向前發(fā)展。”
【科學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發(fā)現(xiàn)全球最罕見黃金的秘密】相關文章:
★ 科學家發(fā)現(xiàn)75萬年前北美洲最古老冰層(圖)
★ 考古學家英國發(fā)現(xiàn)巨石陣孿生兄弟巨木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