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下冊《黃土高原》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qū),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三、教學方法
讀圖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四、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
2、掛圖——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唱《黃土高坡》,由黃土、窯洞等引入。 [ ]
板書: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一.教師出示掛圖——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河、汾河、渭河、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qū),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再讓學生在圖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二.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1.看圖D把握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課本插圖D“黃土高原景觀與地形圖”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qū)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qū)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觀圖與地形圖連起來。
黃土高原總的地形特點是什么?——溝壑縱橫。
2.黃土高原的來歷
在這片廣闊的區(qū)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85頁閱讀,分組討論,尋找答案。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情況與原因
首先讓學生讀圖85頁活動,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來源:學科網]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qū)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wěn)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七年級地理下冊《黃土高原》教案】相關文章:
★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