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1
下列山脈中,不全位于板塊界線附近的山脈有( )
A.岡底斯山、興都庫什山
B.阿特拉斯山、喜馬拉雅山
C.落基山、阿巴拉契亞山
D.安第斯山、內華達山
解題思路 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是把握和理解地理問題的基礎。該一類題目的立意就在于透過兩類地理事物,如世界著名山脈和板塊界線等之間的位置關系,考查考生對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的掌握程度。
答案:C
試題2
若黃赤交角由現(xiàn)狀變到23°31′,則會引起的現(xiàn)象是( )
A.北極圈范圍增大,南極圈范圍縮小
B.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范圍減小
C.北極出現(xiàn)極晝的天數(shù)增加
D.七月從南半球中低緯地區(qū)晝長與夜長的比值減小
解題思路 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即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其具體大小是決定地球上四季變化的重要因素。該題立意在于兩個方面:第一,檢查考生對這一重要知識內容掌握的情況。第二,區(qū)分不同能力層次考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的差異。因為,關于宇宙和地球的知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必須依賴思維能力,發(fā)揮對空間形象的想像力,才能夠較好的把握題目。
答案:D
試題3
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小于
A.赤道附近 B.南極附近
C.北極附近 D.不可能有此情況
解題思路 該題在1992年的試卷中,是得分率較低的一道題目。該題立意就是要區(qū)分出考生基礎知識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共同運用的能力差別。換句話說,在試卷中的難題部分,要盡量避免出那種純屬簡單記憶的邊邊角角的題目,因此以地理知識為依托的邏輯思維題目,就成為地理試卷中“難題”的主要類型之一。
該類題目的重要特色,就是要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題目本身也必然要非常嚴密。就是說,題目給出的每一個條件都是有用的(一般地說,題目也不應給任何多余的條件)。該題目中給出兩地距離小于
答案:B
試題4
小亞細亞半島沿海地區(qū)處于旱季時,直布羅陀海峽表面海流P和斯里蘭卡以南表面海流Q的流向是( )
A.P從西向東,Q從東向西 B.P從西向東,Q從西向東
C.P從東向西,Q從西向東 D.P從東向西,Q從東向西
解題思路 該題立意考查考生對多種地理事物相互關系掌握的程度。與該題相關的知識有氣候類型的分布、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特點、季風氣候和季風漂流的成因,以及洋流的類型等。該題可以說是以基礎知識為前提,考查考生簡單的判斷推理的能力。
小亞細亞半島沿海處于旱季,是北半球的夏季。直布羅陀處的海流是密度流,表層始終從西向東流。斯里蘭卡附近海流夏季受南亞季風影響,也是從西向東流。
答案:B
試題5
地圖2—1—1中,陰影部分表示夜間,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此時( )
A.M地的黑夜比N地長
B.M地的白天比N地短
C.當N地為5日下午7時,M地是6日上午5時
D.N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大于M地
解題思路 該題的立意考查考生對最基本的時間、晝夜長短等問題的理解程度。題目本身是非常標準的表現(xiàn)形式,只要能夠讀明白同類的圖,能夠根據(jù)圖示的資料,進行準確的時間、晝夜長短等的計劃或者判斷,地球運動導致的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時間、日期、晝夜長短變化等問題,都基本可以得到解決。
答案:D
試題6
讀圖2—1—2。在下列選項中,各地點的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
A.北極、紐約、基多、東京
B.南極、格拉斯哥、洛杉磯、墨西哥城
C.北極、秋明、科倫坡、塔斯馬尼亞島
D.南極、馬達加斯加島、新加坡、布宜諾斯艾利斯
解題思路 該題的立意在于檢查考生對使用圖表傳遞的地理信息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以及通過定性的比較區(qū)分不同地晝夜長短情況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了全面認知信息和較快地進行分析比較兩個方面。記憶圖表的形式是次要的,主要在于:看到任何圖表,能夠從它的坐標、圖例等內容中迅速把握圖表表達信息的基本規(guī)則。當然,完成這些分析比較的過程,必要的地理基礎語言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如在本題目中,如果對紐約、基多、東京、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大體位置都毫無印象,那么分析、比較的能力就無從說起了。
答案:C
試題7
在大陸漂移示意圖(圖2—1—3)中,表示6500萬年前(第三紀初)海陸分布狀況的是( )
解題思路 板塊構造學說的日臻成熟,極大地拓寬了人類的知識視野,使我們知道了我們生活于其上的大地,是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該題立意考查考生對大陸的水平運動速度的粗略掌握情況。即:6500萬年,對于大陸的運動來說,或者說在地質歷史的尺度上,只是短暫的瞬間。理解了這一點,則可以快速地作出正確選擇。
答案:C
試題8
大氣中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分是( )
A.O2 B.水汽 C.N2 D.CO
解題思路 該題立意除了考生進行一般的能力等考查外,還強調應該記住水汽也是大氣保溫氣體之一。順便提一句,經(jīng)過近些年的研究,科學家認為“溫室效應”的提法不夠準確,所以,目前已經(jīng)采用了“大氣保溫作用”和“大氣保溫氣體”等提法,代替了“溫室效應”和“溫室氣體”的提法。
答案:B
試題9
下列選項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山脈和最深海溝的一組板塊界線是( )
A.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
B.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C.非洲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
D.非洲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解題思路 該題立意就是檢查考生對板塊的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和世界主要地形掌握的情況,或者說對不同時間學習的知識的相互空間位置的把握程度。該題在題干中明確表明了是單選題,這在1992年的考試中就屬于降低了難度的題目。
答案:A
試題10
直徑為
A.1:10000000
B.1:20000000
C.1:40000000
D.1:50000000
解題思路 該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比例尺概念的理解和進行比例尺換算的能力,其中以地球大小的基礎知識為依托。因為實際給出的數(shù)值差距較大,故其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對于地球大小一類的數(shù)據(jù)知識的記憶,首先要注重大的范圍的記憶。如在本題中,只要能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000多千米就能夠正確地進行估算,找出正確選項。
答案:D
試題11
下列巖石中,可能含有三葉蟲化石的是( )
A.花崗巖 B.古生代石灰?guī)r
C.中生代砂巖 D.玄武巖
解題思路 考查考生能否正確理解相關的地理概念,并且在掌握足夠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利用這些基本概念進行選擇和判斷。顯然,地層中的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積巖(包括沉積變質巖)中,而絕對不能夠存在于火成巖中。這樣,只要知道花崗巖、玄武巖都是火成巖,就可以排除了兩個選項。剩下的問題就是三葉蟲的化石存在于中生代還是古生代的選擇了。如果學生對學習知識有些印象,并具有一些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常識,就可以知道,中生代是恐龍的時代,三葉蟲是古生代的生物。
答案:B
試題12
下列四個城市,
A.上海 B.湛江 C.海口 D.南昌
解題思路 這是一道傳統(tǒng)的考題,但是又很貼近生活。考查的就是地理公轉過程中出現(xiàn)的地理現(xiàn)象及其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并依托于最基本的中國地理的常識。只要明白正午太陽高度越大,人的影子就越短,并且知道湛江、??诙荚诒被貧w線以南,??诟磕闲?,就能夠正確進行選擇了。
答案:C
試題13
我國某水稻種植區(qū)活動積溫為
A.松嫩平原 B.華北平原
C.漢中盆地 D.南嶺附近
解題思路 對自然地理問題的學習,必須以一些最基本的知識框駕為前提。如認識世界的溫度帶,就要以對中國溫度帶的了解作為入門的第一步。中國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個比較重要的自然帶,其中秦嶺和淮河是我國最重要的地理界線之一,也是亞熱帶和溫帶的界線。對于活動積溫來說,只要記住秦嶺—淮河大體為
答案:B
試題14
生物出現(xiàn)以后,對大氣圈的改造作用包括(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氣中O2的比例增加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氣中N2的比例減少
C.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氣中CO2的比例增加
D.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氣中O2的比例增加
解題思路 該題在考查知識的同時,希望引起考生重視生物在營造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的重要作用。兩個選項,其重要程度略有差別:光合作用使空氣中氧氣增多應該說是“白送”的選項,另一個選項則是需要在對知識理解基礎上才能正確選擇。
答案:D
試題15
南極洲由大陸中心吹向邊緣地帶的盛行風為( )
A.反時針方向的極地東風
B.順時針方向的極地東風
C.反時針方向的極地西風
D.順時針方向的極地西風
解題思路 對大多數(shù)考生而言,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才是牢固的記憶。該題立意在于考核考生對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記憶的程度。氣壓帶和風帶的成因和分布,都是大尺度的問題,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才可以很好地掌握。當然,也可以由一個簡單而牢固的記憶為出發(fā)點,進一步去推理得到正確的答案。如,地球是自西向東旋轉的,在南極上空看到地球是順時針運動的。由此,即可以得出,由南極上空看到的極地東風是反時針運動的結論。
答案:A
試題16
某人從赤道以北
A.出發(fā)點 B.出發(fā)點以西
C.出發(fā)點東北 D.出發(fā)點以東
解題思路 該題立意考查考生對經(jīng)緯網(wǎng)的性質的掌握程度。人們在地球的表面規(guī)定出經(jīng)緯網(wǎng),建立了地理坐標。并且規(guī)定:經(jīng)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在南半球或者是在北半球,緯線都是不等長的。距離赤道越遠,緯線就越短。明白了這些基本的性質,該題就可以輕松地解決了。
答案:D
【歷屆高考試題及解析150題】相關文章:
★ 高考地理專題輔導
★ 高考地理試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