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專題輔導
地理坐標圖是地理學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成演變過程、結構變化、分布規(guī)律等的直觀表現(xiàn)方法。一般其橫坐標表示時間系列的變化,豎坐標表示某一項、或若干項地理事物(用不同的圖例)系列的變化。地理事物的變化數(shù)值可以用點標值,也可以各點之間用線段平滑連接。豎坐標既可以是數(shù)量級的遞增,也可以用百分比來表示。坐標圖的判讀分析中,尤其要注意曲線或折線變化的起點、終點、轉折點的特殊變化,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及根本特征。用坐標圖考查地理的主要方式有。
1用橫坐標表示緯度,豎坐標表示太陽高度、晝夜長短、太陽輻射、氣溫、海洋水溫、海水鹽度、氣壓、降水等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
2用橫坐標表示年、月、日,豎坐標表示氣溫、降水量的變化。尤其是以橫坐標表示月份,豎坐標中是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的變化,用來描述和判斷氣候事型及氣候特點;此類題最為常見。
3用橫坐標表示年份、豎坐標表示人、糧食、耕地、能源、水資源,國民生產(chǎn)收入等,用來表現(xiàn)與考查其人文地理在時間上的變化規(guī)律。
4用橫坐標表示年份、豎坐標用百分比的值表示某種能源、某項產(chǎn)業(yè)、某種水源補給形式占總結構中的比重。一般用來分析說明某種地理事物內部結構的變化與原因。
5橫坐標反過來表示某種地理值的變化,豎坐標按分類表示不同的國家、部門、人口年齡段等,如人口年齡結構分布圖等。
6橫坐標表示緯度、距離等,豎坐標表示海拔、氣溫、降水等地理因素的變化,一般主要用于分析與表達自然地理現(xiàn)象的分布規(guī)律。
二.考題舉要
1讀我國某河流文站的氣候直方圖(圖7)及河流流量過程線圖
(1)7、8兩月該地降水量約為 mm.
(2)7、8兩月降水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將正確選項的代碼填入題后括號內)
A、 33%
B、 43%
C、 53%
D、 63% ( )
(3)4月份的峰值流量為 m3/.s。造成此峰值流量的主要補給是 ,它對農業(yè)生產(chǎn)的益處是 。
[試題剖析]:解考此類題的關鍵是找出峰值與谷值出現(xiàn)的范圍、大小和時間。值的大小與出現(xiàn)的時間判讀要準確,必要是可平行線輔助判讀。如圖所示,7—8月的降水量合計約400毫米,約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C)
河流4月份的峰值流量約為130 m3/.s,此時為4月份,補給主要是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可能是我國東北山區(qū)的河流。春季時,東北恰逢農作物播種季節(jié),河流流量的增加有助于緩解旱情。本題將氣溫、降水,流量的變化同時呈現(xiàn),既說明徑流量的變化受氣候的影響,也考查了學生分析相關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
2下圖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對應的氣候資料。讀圖回答:
(1)夏季月均溫最小值出現(xiàn)在海拔約 米處。
(2)冬季出現(xiàn)大面積逆溫的兩個地區(qū)中,地勢起伏較大的位于天山 側。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兩坡年降水量分別約為250毫米、 毫米。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 。
(4)只考慮溫度高低,則天山北麓牲畜過冬牧場應位于海拔 米。
[試題剖析]:本題提供的信息量豐富、復雜,難度和綜合度都很大,但只要掌握了解題技巧也不難回答。技巧就是用直尺和鉛筆對應聯(lián)線,再判讀圖表左側的資料,問題就迎刃而解。首先七月最低氣溫(谷值)處垂直畫線與地形剖面線相交,再依交點作平行于坐標橫軸的作與縱坐標的高程相交,即可確定夏季月均最低溫出現(xiàn)在海拔約4500米處。
第二問有“超綱”之嫌疑,因為課本未敘述過“逆溫層”的概念但依據(jù)對流層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下降,進行反向推理可得出“逆溫層”可能是“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上升”。再查看一月均溫變化曲線,發(fā)現(xiàn)庫爾勒以北的山麓地帶和烏魯木齊以南的山麓地帶均存在逆溫現(xiàn)象,進而可判定逆溫層出現(xiàn)在天山的北側(烏魯木齊位于天山以北。)
同理,用直尺在2000米高度沿橫坐標作一平行線與天山南、北坡相交各一點,再依此兩點分別平行于豎坐標作平行線與降水量曲線相交。即可查出天山南坡年降水量為250毫米,天山北坡的年降水量為750毫米。原因是準噶爾西側山地埡口,西風挾帶著水汽進入盆地后沿天山北坡上升易產(chǎn)生地形雨,故北坡降水明顯多于南坡。
要讓牲畜過冬,理論上肯定應是一月均溫較高地點建牧場。因此沿天山北麓逆溫層峰值處查看其高度應為2000米。
3讀1949——1989年我國人口、糧食、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趨勢圖,回答以下問題:
(1) 建國以來,我國糧食產(chǎn)量上升快,而人均糧食占有量都增長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2)1984年以來,我國人口變化的趨勢是,糧食產(chǎn)量變化趨勢是,
人均糧食占有量的變化趨勢是。
(3)從人口增長和糧食產(chǎn)量增長的關系來看,糧食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發(fā)展,另一方面要控制。
[試題剖析]:本題的圖表判讀比較簡單,但回答問題的表述上可能用詞不夠妥當。我國人均糧食增長不快的原因是人口增長太快,幾乎與糧食增長的速度持平。1984年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有所下降(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勢頭得到控制);糧食產(chǎn)量變化的趨勢是增長速度變緩,因而人均糧食占有量變化不大,或者說略有增加,因此,發(fā)生糧食生產(chǎn)、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人口糧食占有量的關鍵。換句話說,人均糧食占有量與糧食增長成正比,與人口增長反比。
4讀海洋表層鹽度分布圖并回答:(1)此圖表明的世界海洋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A處鹽度低的原因是,B處鹽度高的原因是。
(2)世界鹽度最高的是海,成因是。
(3)世界鹽度最低的是海。成因是。
[試題剖析]:本題考查的是全球性的海鹽表層水溫與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類似的還有全球的太陽輻射、氣溫、氣壓、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找出影響其地理特征中峰值與谷值的主導性、制約性因子。要善于從眾多因素中找根本性的因子,找出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答案是:世界海洋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從南北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低緯和高緯海區(qū)下降。A處為赤道附近海區(qū),鹽度低的原因是受赤道低氣壓控制、降水豐富。B處為副熱帶海區(qū),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而蒸發(fā)量大。紅海因為受副高控制,氣候炎熱干燥;加上四周地形閉塞、無河流淡水注入,所以成為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qū)。波羅海城的海周圍屬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周眾多淡水河流注入,再加上緯度較高氣溫偏低蒸發(fā)較少,因此成為全球鹽度最低的海區(qū)。
5讀“世界人均鋼鐵消費量與國民生產(chǎn)總值關系圖”,分析回答:
(1)圖中反映出人均鋼鐵消費量與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關系是 。
(2)填出下表中有關國家的鋼鐵工業(yè)基地及布局類型:
日本
美國
德國
意大利
著名鋼鐵基地
布局類型
(3)我國大型鋼鐵企業(yè)中,屬于煤鐵復合體形的有,屬于監(jiān)海型的有。
[試題剖析]:這種坐標圖又叫“直方圖”,通過“方格化”的坐標體系反映出兩種甚至兩種以上地理變量之間的關系。如圖中反映出,人均鋼鐵消費量與圖民生產(chǎn)總值的關系是成正比。第2問的需聯(lián)系世界鋼鐵工業(yè)和生產(chǎn)與布局類型,答案依次是:福山、臨海型;芝加哥,煤鐵復合體型;魯爾區(qū),煤鐵復合體型;塔蘭托,臨海型。解圖的鞍鋼屬于煤鐵煤鐵復合體型,寶鋼屬于臨海型。
三專題訓練
1下圖是加拿大、美國、中國、法國、日本、羅馬尼亞等國的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比較示意圖,讀圖回答:
(1) 將圖中字母填入對應的國家名稱之后:
加拿大,美國,中國,法國,日本。
(2)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其農業(yè)現(xiàn)代化特點是。
(3)加拿大國情是,其農業(yè)現(xiàn)代化特點是
(4)法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特點是,其主要出口的產(chǎn)品有。
2讀“若干種能源的發(fā)電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發(fā)電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以此推理,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前三位的國家可能是、、。
(2)圖中的可再生能源應包括、、、等。其中發(fā)電成本最高的可能是。
3讀“波羅的海含氧量變化圖”分析回答:
(1)波羅的海是世界鹽度的海區(qū),其主要原因是
(2)波羅的海近十年來含氧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3) 有什么辦法可以減緩其含量下降的趨勢?
四專題訓練參考答案
1、(1)C A D B E (2)重視生物技術和水利技術,發(fā)展小型農機具。(3)地廣人稀,高度機械化。(4)對生物技術和機械化都很重視;小麥,葡萄酒。
2、(1)煤,中國,美國,俄羅斯。(2)水電,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太陽能。
3、(1)最低,該海區(qū)周圍屬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周南大量河流淡水的注入;再加上氣溫較低,蒸發(fā)量少。(2)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海水富營養(yǎng)化,藻類的過度增長及分解導致水中含氧下降。赤潮、魚類死亡。(3)加強國際合作,減少工業(yè)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治理廢水。
【高考地理專題輔導】相關文章:
★ 2015年高考輔導:地理常見簡答題答題規(guī)范案例(7
★ 高中地理會考資料
★ 2013年高考輔導:地理常見簡答題答題規(guī)范案例(1-6)
★ 高考地理考點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