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均用墨線繪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長26.7厘米、寬18.1厘米、厚1.1厘米)的松木板上。據(jù)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的特征,經(jīng)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部門鑒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其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按其用途可分為《政區(qū)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在這幾幅圖上,不僅有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還特別注有各地之間的相距里程,與現(xiàn)今距離大都相符,可見,這些地圖是相當準確的實測圖。
秦漢以前的地理學在繪制地圖方面是否有嚴格的標準,史無明確記載。晉代地圖學家裴秀總結前人制圖經(jīng)驗,提出了“制圖六體說”,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作為繪圖六原則。而放馬灘木板地圖除沒有明確的分率外,余皆具備,這說明當時的繪圖水平是相當高的。否則,怎么會有“秦亡,劉邦入咸陽,收秦圖,書而藏之”呢?這些地圖基本上反映了戰(zhàn)國晚期至秦統(tǒng)一時我國最早的縣——圭阝縣的地理概況。另外,在戰(zhàn)爭頻繁的戰(zhàn)國時期,地圖均帶有軍事性質。根據(jù)隨葬《墓主記》竹簡知悉,該墓主是一名叫丹的軍人,可見這是軍用地圖。
放馬灘5號墓為漢墓,隨葬物品中有紙質地圖一幅,置于棺內死者胸部。因墓內積水受潮,出土時呈黃色,現(xiàn)褪變?yōu)闇\灰間黃色,表面有污點,紙質薄而軟,平整光滑。用細墨線條繪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其繪法接近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質地圖。該圖殘長5.6厘米、寬2.6厘米,經(jīng)文物考古專家斷定為西漢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時期的紙質地圖。這種紙被科學界命名為“放馬灘紙”。它不僅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纖維紙,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地圖實物。
【世界最早的木板地圖】相關文章:
★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 世界稀土資源概況
★ 世界上最東的城市
★ 世界最大的群島
★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