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查字典地理網小編今日就帶大家走進生活中的趣味地理,感受“地理”帶來的魅力。
1.我國霜凍為什么多出現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qū),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節(jié),正是冬季開始前和結束后的時間,夜間的氣溫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間,因為無云,地面熱量散發(fā)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儲存熱量較多,氣溫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別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發(fā)的熱量已很多,而獲得大氣輻射補償的熱量很少,氣溫下降很快,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著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國有“霜凍見晴天”的農諺。如果氣溫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結不成白霜了,但農作物仍受到了凍害,農民稱此為“黑霜”。如夜間陰天多云,云的逆輻射作用能較多的不斷補償地面熱量的損失,氣溫則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會出現霜凍。所以霜凍一般都出現在晴朗的夜里。(更多:地理知識)
2.什么樣的天氣看煙花最妙?
每到“國慶節(jié)”、“五一”這樣盛大的節(jié)日,人們總希望別下雨,碧空無云最好。因為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翹首以待的煙花盛會。其實,碧空無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煙花的氣象條件,無云的天空好比一個黑洞,很難襯托出強烈的煙花效果。
看煙花最妙的氣象條件是:有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積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對濕度70%以上,有較多的水汽,風力小于3級,能見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霧也無礙。
在上述的氣象背景下燃放煙花,通過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燦爛背景,達到夢幻般朦朧境界。加上云層對聲波的多次反射,延長交混響時間,天地共鳴,更有氣吞山河之勢。
3.說說服裝與氣候
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膚之間就形成一個溫暖的空氣層。由于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能保持人體熱量不快速散發(fā),同時衣服有較好的吸汗和透氣性能,于是在這一小氣層內就形成舒適的小氣候——服裝氣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適時,皮膚平均溫度為33℃,衣服內層與皮膚間空氣溫度為32℃左右,相對濕度約50%。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氣越多,保溫性越好。環(huán)境溫度較低時,增加衣服厚度可維持最舒適狀態(tài)。
外界氣溫與身體裸露部分溫差15.6~17℃時,穿一件襯衫,襯衫表面溫度與氣溫差為11.8℃;再加一件背心,溫差為9.9℃;再穿上外套,溫差僅6.3℃。衣服表面與環(huán)境溫差較小時,人才感到舒服。
4.為何“大樹底下好乘涼”
在炎熱的夏季,綠化狀況好的綠地中的氣溫比沒有綠化地區(qū)的氣溫要低 3-5度,如我們測定居住區(qū)綠地與非綠地氣溫差異為4.8度。
綠地能降低環(huán)境的溫度,是因為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約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余5-40% 透過葉片),吸收環(huán)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huán)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huán)境空氣的濕度(18-25%),對于夏季高溫干燥的北京地區(qū),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1 公頃的綠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氣條件下),可以從環(huán)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熱量,相當于189臺空調機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區(qū)的綠地,每年通過蒸騰作用釋放4.39億噸水分,吸收107,396億焦耳的熱量。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改善了人居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嚴寒的冬季,綠地對環(huán)境溫度的調節(jié)結果與炎熱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綠地的溫度要比沒有綠化地面高出1℃左右。這是由于綠地中的樹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輻射,減少了綠地內部熱量的散失,而綠地又可以降低風速,進一步減少熱量散失的緣故。
5.為何茂密林區(qū)降雹少?
人們在生活中已逐漸認識到,森林覆蓋率大的地區(qū)雹災較少。那么,為什么林區(qū)的降雹次數要比無林地區(qū)少呢?
眾所周知,冰雹常見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積雨云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積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原因是夏季有強烈的空氣對流作用。
林區(qū)下墊面的構造特性不同于無林地區(qū)。林區(qū)的下墊面是茂密的森林,龐大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有效地調節(jié)著林區(qū)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
在炎熱的夏季,森林可以幫助降低氣溫。森林猶如一把龐大的“遮陽傘”,在樹冠層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陽直接輻射很少,地面增溫也很小。同時,林地含水量多,比較潮濕,土壤的比熱容大,地面的增溫也比曠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騰作用最旺盛的季節(jié),森林本身的蒸騰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熱量。受林地熱狀況和樹木消耗熱量的影響,林區(qū)夏季氣溫總比毗鄰曠野要低。氣象觀測表明,夏季林區(qū)日平均氣溫比曠野低2-3℃。林區(qū)空氣熱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強烈的局地對流天氣過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積雨云。所以,林區(qū)冰雹比無林地區(qū)少。
6.為何說“遠處鐘聲清,何必問天公”
這條諺語的意思是:遠處的鐘聲聽得很清晰,短期內天氣是晴好的。鐘聲在大氣里傳播,有時聽得很清晰,有時卻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氣的成分與氣流的方向時時刻刻在變化。
晴天時,空氣里的水汽、塵埃少,氣層穩(wěn)定,聲波在傳播過程中損失少,加上空氣的流動,如果與聲波傳播的方向一致,傳來的聲音就顯得特別清晰。相反,在天氣轉壞時,空氣里水汽增多,氣層不穩(wěn)定,輻合上升氣流強,聲波被反射、擾動、抬升,這樣,傳來的聲音就較微弱了。因此,只要聲音是從一個固定的地方傳來,就可以根據聲音傳來的大小預測短期內的天氣變化。(更多:地理知識)
7.為什么說“重霧三日,必有大雨”?
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
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jié),準確性都比較高。
8.夏春兩季雷陣雨發(fā)生的時間為什么不同?
春天,人們多在睡夢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聲驚醒,即為“春雷驚夢”。夏天,在睡夢中是很少聽到雷聲的,因為夏季雷陣雨大多發(fā)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為什么春夏季節(jié)雷陣雨在一天中的發(fā)生時間不同呢?
雷陣雨是在潮濕空氣發(fā)生強烈對流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它的發(fā)生與大氣的穩(wěn)定度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夏天,在晴天風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氣加熱,愈接近地面氣溫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氣溫升得最高的時候,也是大氣在一天中最不穩(wěn)定的時期,因此強對流運動的發(fā)展在這時候最為迅速。如果這時空氣非常潮濕,水汽豐富,那么,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會出現雷陣雨。這種由地面強烈受熱形成的雷陣雨,稱為熱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氣溫降得最低,大氣趨向穩(wěn)定,所以熱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陣雨的發(fā)生情況不同于夏天。夏天熱雷雨多在同一暖氣團情況下產生,雷雨發(fā)生前一天天氣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發(fā)生在冷暖氣團交鋒的地帶。當南北兩股冷暖氣團交鋒時,暖濕空氣爬在冷空氣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結出來,使天空陰云密布,連日下雨,地面上終日不見陽光,從而使白天氣溫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氣溫不能降得很低,氣溫的日變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層的頂部,白天仍受到太陽光照射,那里的氣溫日變化相對變大了。
白天云層被陽光曬得很熱,溫度容易升高,大氣頭部變輕了,穩(wěn)定度增加,形成雷陣雨的可能性變小;而到了夜間,云頂向太空散熱,云層上部的溫度下降,特別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溫度下降得最低的時候,大氣的頭部變重,趨向不穩(wěn)定,這種云層內便發(fā)展起對流運動,形成打雷閃電、暴雨滂沱的雷雨云。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現的道理。(更多:地理知識)
9.一天中什么時間空氣最好?
城市綠地中的園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環(huán)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機營養(yǎng)的同時,向環(huán)境中釋放氧氣,維持城市空氣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區(qū)的綠地,每天可以吸收3.3萬的二氧化碳,釋放2.3萬噸氧氣,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萬噸,釋放氧氣295萬噸。對于維持清新的空氣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進750克的氧氣,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徑20公分的絨毛白蠟,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釋放3.5千克的氧氣,可以滿足大約5個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隨著太陽的出升,綠地中園林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于是環(huán)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點,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開始進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動、車輛等的運轉,都向空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開始升高。所以在綠地中鍛煉,從環(huán)境空氣的清新程度上來說,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時間。
10.陽光雨露——人類的自然醫(yī)生
大自然賦予人類陽光、雨露,它們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技術高超的自然醫(yī)生,可在治療疾病中大顯身手。
陽光 大家知道,陽光是一種具有能量的物質。通過陽光的照射,可以對人體內的生物細胞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對身體健康起到積極的維護作用和明顯的治療效果。因此,在現代醫(yī)療氣象學中,專家們運用陽光照射來治療某些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穎的治療技術。美國國立心理衛(wèi)生研究機構等醫(yī)療部門,相繼利用“光治療法”調節(jié)人體的生物鐘,治療抑郁癥。失眠及其他疑難疾病。醫(yī)生采用光照療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美國研究人員指出,每天曬太陽10分鐘,可以預防結腸癌和乳腺癌。最近,英國醫(yī)療氣象學專家們發(fā)現地中海的陽光對治療不孕癥具有奇效。
雨水 在下雨的時候,空氣中負離子的濃度會大量增加。這種負離子被稱為“空氣中的維生素”,美稱“負離子”。因此,雨中散步,能使人神安志逸,心情舒暢,并有助于降低血壓,同時還可以調節(jié)神經系統,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對維護人體健康十分有利。所以,在雨天出來散步或慢跑,對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心腦血管等多種疾病更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實踐證明,經常在毛毛細雨中進行散步或慢跑鍛煉,會給人一種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的感覺,不失為健身之妙方。但是,雨中散步只能在溫度適宜(15℃以上)的毛毛細雨中進行,千萬不要冒著滂沱大雨去散步。
露水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組成露水的氫、氧原子結合的共價鍵,可以發(fā)生十分微妙的變化,經測定,露水中幾乎不含重水,且有較強的滲透性。因而具有對人體有益的化學物質和某種活性。每天早晨如果空腹飲一杯露水,就可以對一些疾病起到治療作用。用脫脂棉球蘸取露水,敷于眼險,能夠很快地消除眼瞼浮腫。最近,日本人把從富士山麓收集的露水裝入瓶中,經消毒后投放市場,很受人們的歡迎。
雪水 雪水是經過蒸發(fā)后重新凝結而成的冰狀水。據《本草綱目》記載,雪水“甘冷無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小兒熱毒狂啼、大人丹石發(fā)動、酒后暴熱”。在我國,自古就有用雪水治療燙傷的方法,以及治療凍傷的病例記載。還可以用毛巾沾雪水對高熱病人進行物理降溫。經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體質。醫(yī)療氣象工作者臨床研究發(fā)現,如果長期飲用潔凈的雪水,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十分有效。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冰狀水會日顯不足,從而加速人體的衰老。因此,上了年紀的老人多飲潔凈的雪水是十分有好處的,可以益壽延年。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秘訣之一。
野外探險旅游,對氣象的觀察是極其重要的。學會看云識天氣和觀察動物行為,及早做出預防,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保護人身安全。
更多地理課外趣聞分享,請繼續(xù)關注查字典地理網!
【生活地理趣聞十大問題解疑】相關文章:
★ 約旦的地理位置
★ 新西蘭密語魯冰花
★ 印度十大奇觀
★ 地球的壽命